第47部分(第1/4 页)
徒与教友。
事实上,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那些圣战者都不是善良之辈!乌尔班二世其实早就明确指出过:“让那些十分凶狠地因私事同别人争斗的人,现在为了上帝去同异教徒斗争吧!让那些过去做过强盗的人,现在去为基督而战吧!让那些过去与自己的亲朋和兄弟争斗不休的人,现在去同那些亵渎圣地的蛮族战斗吧!让那些为了微薄的工资而拼命劳动的人,在东方的征途中去取得报酬吧!”看起来是要让这些形形色色的并不怎么虔诚的人加入十字军,在圣战之中去赎罪,而实际上却是给与了这些人大发战争横财的好机会,使他们的罪恶之心不断膨胀。
因此,每一次的十字军东征,无论成败与否,结果在事实上都成为一次争权夺利的彼此较量,有时候发生在圣战者之间,有时候则发生在圣战者与教皇之间,不仅完全改变了十字军东征去收复圣地,并援救基督教教徒的目的,而且最终使得十字军的圣战徒劳无功,走向了失败的末路。在将近两百年间,大大小小至少8次以上的十字军东征,已经是难以为继了。于是,在1291年,随着十字军在耶路撒冷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攻占,十字军东征也就最后收场了。也许可以说,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但是,人们付出的代价似乎太大,不仅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欧洲有所缩小,而且还造成西欧各国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如果不是仅仅着眼于十字军如何进行“圣战”,而是更多地考察一下十字军对于宗教信仰的背离与坚守已经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与悲剧性结局,或许可以使人们在对所谓中世纪的黑暗进行思考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一些。
随着第二次与第三次由国王们率领的十字军东征相继失败,到了公元1201年,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决定仍然像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那样,继续由各国的王公贵族组成骑士军团,再派出教皇代表随军督战,以期再现当年圣战的辉煌。在英诺森三世“收复圣战”的鼓动下,为了迅速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十字军决定利用威尼斯的船只由海路直达耶路撒冷,以避开在陆路上与异教徒争锋。可是,当时的威尼斯首领既是教徒,更是商人,索取的船租远远超过十字军的支付能力,虽然后来他又表示十字军可以馨其所有先付出船租的一部分,不过,在出发前却必须为威尼斯攻取不久前落入匈牙利国王之手的一个商业口岸,这样方能成交。
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对于十字军进行的这一笔政治交易非常不满,认为这不仅转移了圣战的大方向,而且还要去攻击本来就是天主教教徒,并且效忠教皇的匈牙利国王,于是在十字军攻占了这一商业口岸之后,就下令对十字军进行绝罚,开除了它的教籍,同时也不再过问这次圣战了。1202年,拜占庭帝国因皇位的继承权问题而发生内乱,皇位的两个争夺者之一逃亡西方,要求援助,并承诺帮助收复圣地,以及在罗马教皇的统领之下重新统一东西方教会,因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决定恢复十字军的教籍,以援助这个皇位争夺者,从而使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十字军脱离了困境,立即向君士坦丁堡进发。
当十字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已经即位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在大为震惊之中,只好仓皇出逃,而臣民们也失去抵抗的意愿,随即打开城门出迎,十字军所支持的那位皇位争夺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不久之后,这位拜占庭皇帝被反对天主教的人谋杀,而十字军与当地人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于是在英诺森三世的命令下,十字军撤出了君士坦丁堡。此时的十字军在消耗了大量军力之后,得到的回报却很少,因而决定攻占君士坦丁堡,像当年攻占耶路撒冷那样,瓜分拜占庭帝国。随后就包围了君士坦丁堡,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看到十字军违抗自己的命令,没有去收复圣地,结果便又开除了十字军的教籍。
公元1204年,十字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进行了一周的大肆抢劫,“把圣索菲姬大教堂镶满宝石的圣坛砸成碎块彼此瓜分,把马匹牵进教堂,搬运抢夺到手的金银,还让一个妓女坐在牧首座上唱淫荡的歌曲。”除了将所有能够拿走的金银财宝都抢光之外,十字军还放火烧毁了君士坦丁堡藏书十分丰富的图书馆,以消灭异端邪说,同时建立了一个以十字军首领佛兰德斯伯爵鲍尔温九世为皇帝的拉丁帝国,由天主教的大主教对东正教教会进行控制,在表面上实现了基督教教会的统一。此时,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不仅又一次恢复了十字军的教籍,而且还宣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