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洛伊德,在发现了心理领域内的两大原则之后就止步不前了,即使在后期对前期思想的重大发展阶段也没有能够纠正这一点。强迫重复原则只是对惯性定律的近似,惯性定律更深刻宏观因而也更加精确的解释了两大原则所能解释的所有生命现象,由于它是生命本质上的性质,它也能解释心理领域之外的生命的全部。
惯性下的人生总是处在重复中,曾经的快乐体验如果不能固定为不再快乐的程序,那么只有消失。而很多人心生厌烦的重复,又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人们多少行为!很多情况下,当从事某项工作时,我们不过是在重复经验;当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回忆起曾经使用的方法;当面临陌生的问题,人们首先求教过来人……我们不自觉的按照最简单的方法去生活,将实际经验抽象为科学或者神学理论和教条,将自然现象抽象为数字和公式,将众多的模糊不确简化为猜想,将大量符合观察的猜想简化为定律。一切行为趋向于费力最小,趋向于经济。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能够使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传播和利用,亦即得到更好的重复。是惯性的力量使人擅长于抽象和简化,抽象和简化使人便于重复,是惯性使人重复。
我们不可能享有过多的快乐,生活多处在维持中,处在简单的重复中。任何能够带来*的事情都只能产生于我们可以体察到的变化,任何重复中的生活经历都不可能带来*(当然也包括悲伤),哪怕它们曾经让我们热望。人生是惯性力量下的人生,惯性决定了人生必然趋向于当前状态,趋向于保持平稳。这种鸿蒙的力量超乎一切,它决定了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有应激性(或者适应性),必然很快习惯于变化了的生活,很快消磨去了心头的爱恨情仇。留下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再没有强烈的快乐,也没有揪心的痛苦。重复中的生活无思无想,从没有感到被“强迫”。因为在惯性面前,人类的所谓智慧全然无力,所有脑力服从于惯性,从而表现出存在意义上的全然的非理性。惯性是属于存在意义上的性质,它超越人性,在生命和非生命两种存在形式中宣示着它的力量。它渗透于人生和人类,从根本上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影响着人。人在重复中生活,生活在重复中继续,科学在猜想和实验中发展,文明在抽象和经验中蓬勃。一切都是维持,并且都是为了维持,一切无不笼罩在恢恢惯性的身影下。
五.人生的橄榄状剖面的缩影(及其衍生)对人生中的惯性的阐释
1.
惯性在生命个体中普遍存在,惯性也存在于整个生命长河中,生命的出世入世无一不是渗透在惯性的力量下。生或者死并没有证明惯性的虚无,生命个体在中断之前已经被惯性将生命力延续到下一代。
惯性下人生得以一个一个接力棒似的被传承。当我们的长辈现出老态时,他们最通常的做法不是年轻时候的自我奋斗,而是把希望和精力集中在下一代身上,就像吃着午饭想着晚饭或者这餐没有吃好希望下一餐能够吃好一样。这是惯性下人生作为物质存在所具有的维持本性使然。
请允许我用通俗而粗糙的比喻来阐述惯性在人世存亡中的表现。
人生个体就像一段对称于横轴的橄榄形剖面的波形。波上下对称在横轴的两侧,代表着积极和消极的体验,而波幅代表体验的强烈程度。个体的生命力在孕育下一代时最强,在刚出生后和临死亡前最弱。当个体的生命力处于巅峰状态时,新的生命已经悄然萌生,而当个体生命力最低时,延续自己的曾经作为种子的生命已经繁盛。生命力在个体上的起落通过生命力的传承得到了平衡。从整体看,由无数个体复合成的生命不再是一段波形,而是在横轴两侧对称且无限延续的平行带,它由无数个体的波形复合而来,也可以看作是个体波形的平移的轨迹。在这样的平行带中,已经覆盖了其中所有生命个体诞生与死亡的痕迹,生命的维持在这样一个轨迹中不再有任何时空的间隔,生命之间以及生死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区别,完全融为一体了。
惯性下物种得以保持,性的冲动和其他或强或弱的生命冲动都可以归结为生命个体和全体的自我保持本能,亦即惯性本能。而生命个体也总能够在合适时期将生命力赋予后辈,同时适时退出生命的舞台。惯性的力量在人生传承中的表现尤其明显。然而,惯性是一种涵盖一切的力量,而在生命过程中的其他方面也能发现它那悄然又不容撼动的影响力。
2.
“开始”是一个极其含糊并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它为人们预先设定了一个似乎真实存在的开始。通常认为婴儿降生时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