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1/4 页)
整擦洗干净,换上寿衣装进棺材,然后才通知家属来看。不能多看,看几
眼便钉棺下葬,因为死者面目全非血肉模糊,看多了怕家属接受不了心里
难过啊。然后开追悼会,誓为死去的战友报仇!然后继续战斗。现在回想,
伤亡如此惨重可无名高地上的基干民兵没有一个要求撤回来的,没有一个
偷偷开小差的,这就是我们小嶝。战后有的首长称我为“女英雄”,我诚
惶诚恐,觉得受之有愧。可报纸上称小嶝为“英雄海岛”,我心安受之,
因为这确实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战成名天下传,不管洪秀丛是否认为自己是“英雄”,作为新中国值得骄傲的一代女杰,她的名字上了北京的报纸,印在小学生的语文课本里,也永远走进了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心中。她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三十几年过去,那个早已中年的“孩子”又千里迢迢跑到厦门来,楔而不舍地寻觅求见记忆里不会消逝的偶像。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仍是爱听故事的孩子式的:后来呢?
老人笑答:几句话便可说情,文革中先由厦门水产局副局长的位子乘“降落伞”去当售货员,又一夜间坐“火箭”升任省革委会副主任,最后“官复原职”,按局级待遇退休,总之,身不由己地被折腾一番后,又顺其自然地归于了平淡和平静。
我忍不住又问了最最后的一个问题:您曾经名贯中华,而现在……您怎么看这巨大的时空反差,和晚年的寂寞呢?
老人爽朗大笑:工作、战斗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出名”的人,就永远不会有“不再出名”的烦恼;年轻时最大的愿望是享受和平,享受了和平的晚年便一定很充实很满足;我的一切都很顺其自然,何来反差?我觉得越来越开放的厦门和依然闭门禁锢的金门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反差现象。这几年厦门接待了不少参加过“八·二三炮战”的金门老军人,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厦门“老炮战”也能踏上金门的土地游览一番,我想我们中国就真的是前进了一大步了。
我的脸在发红发烧,我想到了自己所提问题的唐突,我不该忘记秀丛老人是小嶝人,那是一座面积袖珍而胸襟广阔的海岛。
3
1958年,小嶝岛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乡党支部书记洪顺利。
为了写这本书,曾跑到八一厂资料库借看了一部五十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一定要解放台湾》。紧接着炮兵训练的镜头,银幕上一丛芦苇深处站起一位年轻健壮的民兵,他的衣襟在风中翻动,一张有棱有角的脸被烈日晒得黝黑,手中的枪自右向左朝着大海转动,海鸥般犀利的眼睛在海面扫视搜寻……放映员告诉我:喂,这位就是当年的洪顺利。
我要求回放一遍。八秒钟的历史镜头像一幅素描,简捷地勾勒出人物的个性:坚毅、勇敢。
洪顺利老人说:其实,我小时候胆量并不是很大,都十三、四岁了,日头一落还不敢一个人出家门呢。跟父亲出海,风浪稍大一点会吓得跑到舱里缩起来。特别是一看到当兵的腿就会打抖。那时候兵匪一家,军队祸害起老百姓来比匪还厉害。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自古渔民有三样惹不起:台风、暗礁和丘八,望到穿黄马褂的来了,一定早早躲避开。
洪顺利到底没能躲过去。
1949年10月17日,从大嶝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对小嶝进行了疯狂的劫掠和抓兵。16岁的洪顺利已经被抓,走到小巷拐弯处,他猛地撒腿狂奔,仗着道熟,三拐两拐,从刺刀尖下逃脱。在草丛里猫了一夜,第二天清早才敢蹑手嗫脚摸回家。妈在抽泣,爸在唉叹,一问,船被国民党抢走了。他一口气跑到海边,码头上空荡荡的,全岛大小五十多条船,一条也没剩下。船,是渔民的第二条命,没有船,岛就变成了孤岛、死岛,一步也休想往外面走。没了船,家家户户都像死了爹妈,全岛一片嚎啕声。谁料想,祸不单行,灾成双来,隔天,国民党飞机又来扫射轰炸,几十颗炸弹把小嶝变成了火岛废墟,吴雄一家四口死了仁,蔡闷的丈夫被炸断了肋骨,自家门前也落弹一颗,门窗全部炸烂,屋顶掀去,家里不剩一件完整的家什。要不是解放军上岛抢救,要不是新政权贷款贩灾,这日子确实不好往下熬啦。
洪顺利拉住一个解放军当官的袖子:长官,能不能给我一枝枪?问他干什么。他从牙缝挤出两个字:报仇!
这个时候的洪顺利还完全不晓得共产党和国民党究竟为了什么打仗,更不懂什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