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多么让人惊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上引起了什么后果。李成梁并不是真的想帮满洲人进中原,可他所做的一切所引起的后果注定了满洲人一定会进入中原。
李成梁,让我们怎么评价你?还是干脆就不做评价?!因为满洲人到底在想什么,你根本就不知道。
大隐隐于朝(1)
如果有这样两个人站在你面前,一个是市井无赖,因为被人追赌债而阉了自己进宫当了小太监;另一个则是掌握着一个帝国文武百官性命的大宦官。你会不会将他们联系到一起?如果你知道这个人就是明天启朝的九千岁魏忠贤,你就不会瞠目结舌了。
如果说,万历皇帝的怠政与大肆敛财将大明帝国的经济摧毁的话,那么天启一朝,魏忠贤的残忍专政就是彻底毁了大明帝国的政治。当天启帝去见祖宗的时候,所谓的大明帝国只剩下了空壳,二百多年的大明文官集团因魏太监的滥杀官员而有名无实了。
纵观魏太监的发迹史,让我们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在市井中经常被人打得满地找牙的混蛋为什么一进入皇宫就像吃了壮阳药一样,发迹得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发迹把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皇宫斗争严酷”印象彻底推翻了。这就好像一只蛤蟆在井底经常被其他蛤蟆欺负,而到了陆地上却把恐龙玩得团团转一样让人不可理解。确切地说,一个文盲怎么就混到了杀死个大臣如捏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的地步?
是皇宫几千年来的激烈斗争不激烈了,还是魏太监有妖魔的协助?大概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天启年间的皇宫已经比市井还没有规矩了;第二种,在市井混不下去的人未必就在皇宫中混不下去,这就像有人善于马战而不善于陆战一样。
魏忠贤进宫那年已经二十一岁,看着身边走过的十三四岁的小太监,他浑身上下都不舒服。大概在这位文盲看来,人家这么小年龄就来到这里,而自己如此年纪还要来这里,想来想去都觉得丢人。不丢人的办法只有一个,混到上面去。上面的太监年纪都很大,人若想要受到尊重,就必须要向上走。特别是他这个年龄跟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称兄道弟,着实让他觉得不舒服。
于是,他把自己在市井中所学到的那一套搬进了皇宫里来。首先就是在好勇斗狠上,然后是溜须拍马,并兼有眼力。他逐渐地攀上了当时司礼太监王安名下的魏朝。这个魏朝并非一般人物,而是朱常洛与天启帝朱由校的近侍太监。有了这样的梯子,再向上登简直是易如反掌。过不久,他由魏朝推荐入选为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监。
这个时候的魏忠贤已经志得意满,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王才人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她生的儿子也并没有被立为太子。魏忠贤毕竟只是一个文盲,他没有大智慧,倘若要一个聪明人来选的话,肯定要选到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那里工作。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王才人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朱由校都不可能成为皇帝。
让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是,王才人不久就死了,而魏忠贤又被派到李选侍那里当近侍太监。过了不久,朱常洛又死了。朱由校只好以皇长子的身份继位,为了报答这位曾经和自己玩得十分开心的太监,朱由校将他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太监。这是相当大的一个官职,或许连魏忠贤本人都不知道这个官到底有多大。司礼太监是有权力替皇帝批阅公文的,这种权力对于一个文盲来讲,简直不可思议。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魏忠贤的交际能力的确不可小觑。
可我们不得不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了。这个老头通过魏朝的推荐,认识了司礼监大太监王安。王安此太监可以看做是中国有太监以来最好的太监之一。当初,朱常洛病死后要他生前宠爱的选侍李氏照料皇长子朱由校。这位李选侍恃宠骄妒,不许朱由校与他人交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不但控制了这位小皇帝的身体,也控制了他的思想。大臣们自然不让一个娘们来控制皇上,这在他们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于是,当时的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憬等在几番努力之下,把李氏从乾清宫移到了哕鸾宫。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移宫案”。移宫案的发生终止了李氏对朱由校的控制,在这场无数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战斗中,司礼监太监王安与外臣的里应外合最终决定了胜局。当朱由校真正地成为皇帝后,王安的地位已经相当于当年的大太监冯保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隐隐于朝(2)
魏忠贤结识了这位太监,本已经预示了他以后的前途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