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捌��尽:贤�┢谌�辏��驹滦�60银圆。在上海演戏、拍电影之余,她用许慎、苏谦的假名进补习学校努力学文化。 成为正式演员以后,一连拍了好几部片子,并且从《梦里乾坤》一片起,开始演主角。除了基本月薪以外,每部影片的酬金为300圆左右。有了固定收入后,就先把母亲许佩兰接到上海,后来又把父亲和弟妹都接到上海,一家人住在一起。 7。 赵丹 原名赵凤翱,原籍山东省肥城。1915年8月生于江苏省扬州,一年后随父母迁居江苏南通,在南通长大。 父亲1928年春天以3000银圆开设了一座“新新大戏院”,共800个座位,放映电影(当时叫影戏),每张门票1角5分,一场就收入120银圆。1930年春节聘请上海艺术剧社和摩登社(有赵铭彝、郑君里、王莹等)前来公演,影响了赵凤翱走上艺术之路。 1930年秋天赵凤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12月因在美专主演话剧《C夫人肖像》而被明星公司导演看中,课余参加拍片,以“赵丹”为艺名;1933年试用期月薪30银圆,当时仍继续学业,半工半读。赵丹从上海美专毕业后,跟明星影片公司订了合同:起初月薪50银圆,不久提为70银圆。(又一说:1933年赵丹从上海美专毕业后成为明星影片公司基本演员,月薪60银圆。跟上述说法略有差距,备考。)后来又升到100银圆。 先后拍摄默片与有声片30部左右,其中以《女儿经》、《上海二十四小时》、《小玲子》受到广大观众欢迎。1936年月薪150银圆。1937年上半年因主演《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获得成功,赵丹月薪提为200银圆。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赵丹参加抗敌救亡演剧队,辗转经武汉到重庆。 电影工作者加入文化人的行列 1936年9月在上海公布了《中国文化界为争取演剧自由宣言》。这个宣言用中、英、法、俄、日、世界语6种文字同时发出,有许多中外报刊登载或报道,当时成为震惊国际的重大新闻。宣言签名者176人,包括田汉、欧阳予倩、洪深、阳翰笙、阿英、袁牧之、蔡楚生、史东山、冼星海、任光、沈西苓、赵丹、白杨、金山、章泯、陈白尘、郑君里等电影工作者。这176人都是以文化人的身份自居的。这是中国文化人第一次以群体阵容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团结一致要求自由创作的权利。这个宣言,也是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独立的自白。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7)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当时各大报刊发表了许多悼念文章。其中,上海《电影·戏剧》1卷2期刊登了署名韦彧(沈端先)的《鲁迅与电影》一文,文中又出现了“文化人”这个概念:现在不论怎样,文化部门里面总算有了“电影艺术”这个名称,一切“文化人”的###团体里面,也算有了“电影艺术家”参加的机会。但是在五、六年之前,情况就和现在两样,“影戏”这种“娱乐品”完全是“文化人”注意圈外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作者认为从1931年以来,进步的文化人开拓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新方向,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电影工作者们也就加入了文化人的行列。这是我在30年代报刊里面查阅到的最早使用“文化人”概念的史料之一。 30年代电影明星们的收入,跟同期的教授、学者、作家、主编们(一般每月200圆至500圆)相当或稍低。经济地位虽然类似,但是文化素质高的人们更受到尊敬。当时在影星歌星的心目中,文化、学问、教育、修养占据很高的位置,普遍地热爱读书,渴求知识。这有当时许多史料和逸闻为证。 演员们有不少在大学里上课和从事写作的,如陈波儿、王莹、艾霞、凤子、赵慧琛等,她们的文笔风格一再受到文学界的好评。王莹的从艺和留学经历,即体现了当时追求知识的风气。她不仅上了大学,而且后来还写了两部小说。 以生活日用品的实际购买力估算,1936年银圆或法币1圆约相当于今人民币30元。例如,以主要食物的价格作比较:抗战前夕,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市场上,大米每斤5—6分钱,猪肉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l角钱,食盐每斤2—5分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鸡蛋每斤2角钱,等等。跟今天相比,几乎都在30倍左右。 为使大家对于抗战前夕的城市生活费用有个形象的了解,不妨再举些例证: 以饭店的客饭价钱为例,1936年一份普通西餐2角钱,大菜套餐为5角—1圆2角钱,普通的炒肉一盘1角多钱,一碗阳春面4分钱。 信件的国内邮资3—4分钱。 一般的图书定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