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5(第1/2 页)
又是多少?我们人类能否去往月球?研究此等东西其实亦有必要。”
这些事情,荀彧小时候大概疑惑过,可是后来就觉得这些事情不值得探究了,好像变得毫不重要。
但眼下这位女将军却说,这些事情非常重要。
“将军所走之道是我未曾想过之道,只是是否会有些异想天开?我们人类真能去往月亮?”
“仅凭我们自身之力,自然难以企及,然而我们可以借助工匠之智。如今我们已能借牛车之力,以载货物快速前行,日后必然有更精妙之工具,可使行进之速更胜往昔。
君是否知晓,术士炼丹之时,偶有炸炉之变故?若能深究此现象,借火焰爆发之巨力,推一物直上云霄,又何愁不能抵达月宫呢?
正如荀子也曾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亦曾目睹我们此处众多利用水力所制工具,如水碾、水转大纺车等。
若能进一步巧用水力,制作出更为迅捷的工具,则抵达月宫之事,岂非指日可待?”
这道理荀彧这几天也明白了,利用百工之力,许多事情能够事半功倍。
只是杨将军更强调一点,那就是弄清楚具体的缘由,而不仅仅只是经验总结,工匠技术熟练。
“将军所言令我豁然开朗,只是,将军好像还没有回答吾最初的问题?”
荀彧此言一出,杨秋顿感尴尬,倒是把话扯远了不是,都忘了回答正经问题了。
确实,利用百工之力,古人又不是不知道,只是他们好像不太习惯更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原因,又或者不重视。
所以工匠的技术传承只能变成私人家族传承,农学的研究只能变成小部分范围的传播,而不是大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彻底变成技术革新。
“其实此问题我方才已作答。我重视农学与工匠,故虽免除了其他苛捐杂税,仅留田租,但实际上吾收得田租却比以前官府收得更多,皆因总产量提高之故。
因此,有时欲使民富国强,仅着眼于吏治清明是无用的,还需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如何让土地拥有肥力?
如何驯化出抗寒抗旱粮食种子?再如,如何提高炼铁技术,使农具更加锋利?此皆是促使民富国强。”
“当然,若杨家军仅依赖这些田租,自然不够。目前杨家军自己在开采盐矿,设有工坊炼铁,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工坊,皆在促进工匠之力便利生活。
而吃饱穿暖的百姓们一旦有余钱,自然会购买各种工具,此乃良性循环。”
“世间财富之道,许多人都说要开源节流。节流之方法固然简单,然而要如何开源,实际上方法多种多样。
吾辈之人,自然要想出更多方法来开源,而非在仅有粮食产量下研究如何让众人吃饱,那根本无法实现,饥饿必然导致混乱!”
简而言之,那就是提高生产力,只是这么直白的说出来,两个人会沟通不良,所以杨秋只能用各种例子来举例。
荀彧听完默然无言许久,他再一次问了一个问题。
“吾在此间数日,闻将军有神秘师承,故将军所言此等学识,莫非皆出自将军之师传授?”荀彧试探着问道。
那自然也只能有这一个答案了,杨秋笑着点头,并且又说了一些话来震撼眼前人的世界观。
“其实吾师还曾言,于大海之彼岸,尚有广袤的土地,居有其他肤色、文字皆异的人类。
而我们所居之地,实为一巨大的球体,若一直沿同一方向行进,终将回归原点。
“而若一直向南行,彼处并无四季之分,终年炎热如夏,彼处亦有诸多国家,此等事宜,荀郎君或已知之。”
汉朝与周边国家素有交流,故对周边情况,士子们皆略有所知。
只是杨秋说的距离要再远一点。
“若再向南行,跨越浩瀚的海域,便可抵达更南的土地。而彼处之季节,与我们正好相反。
当我们处夏季之时,他们可能正是冬季。而两边季节相反的缘由,又与我们所居之地球如何绕太阳转动息息相关。”
“至于南北季节差异,乃因与太阳距离不同所致,此等皆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研究学习。
“而天空中的云层,为何会变成雨水降落?风为何会刮到这边来?为何有些地方降雨量多一些,有些地方降雨量少一些?
又为何有些地方有盐矿,有些地方没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