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团一部从灵丘向平型关方向推进。9月25日,第115师一部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首战告捷,一举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缴获了一批辎重和武器。平型关这一仗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使许多人由此相信共产党不但坚决抗日,并且是有能力战胜敌人的。接着,八路军3个师又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忻口战役。忻口会战历时20余天,是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合作抗日配合得较好的一次战役。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在毛泽东制定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指导下,深入日军占领区的后方,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消耗其力量,切断其交通,并在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山东、河南等省,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使游击战由山区发展到平原及河湖水网地区,箝制大量日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治委员兼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别担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设4个支队,1万多人。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分别为支队司令员。
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创立和发展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江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进军的同时,共产党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军数十万人难以入关南下,汉、满、朝鲜各民族的抗日战士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在华南,广州沦陷后,中共地方组织也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在广九铁路两侧、东江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这样,从东北、华北、华中到华南,凡在日军占领区内,到处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顽强战斗,形成了辽阔的敌后战场。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日军作战1500余次,歼敌5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30万人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
战略防御阶段15个月的战争表明,中国抗战一开始就出现了2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进行内线防御,共产党军队深入敌后,举行广泛的外线进攻:被国民党丢弃了的地方,随后又被共产党夺回,并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
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后,终于停止了战略进攻。武汉战役期间,侵华日军总兵力为个师团,其中3个师团打广州,个师团打武汉,进攻兵力为个师团,占其总兵力的45%(强)。另以15个师团担任二线守备,占其总兵力的 55%(弱)。这就是说其二线守备兵力大于一线进攻兵力。这种情形意味着日军进攻能力的枯竭,如若发动新的进攻,除非补充生力军,然而日本已经没有这样的力量了。故而在日本占领武汉、广州后,不得不停止战略进攻。
日军为什么要以这样大的兵力担任二线守备呢?这就是敌后游击战争的效用。日军二线守备兵力的15个师团中,华北占了12个师团,其中八路军抗击11个师团,华中3个师团,新四军抗击个师团。八路军、新四军共抗击12.5个师团,占其15个师团的80%。在日军以个师团打武汉、广州时,不得不以同样的兵力对付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在华北敌占区 375个县中的85%的地区发动了游击战争,从而迫使日军将20余万大军分兵把守占领地。而当日军从进攻兵力中大量转用于把守占领地时,其在国民党战场上的正面进攻便不得不停止了。
由此可见,没有敌后游击战争迫敌大量分兵,就不能瓦解日军进攻能力,也就不能制止日军的战略进攻,从而就没有敌我战略相持形势的出现。而敌我战略相持,则主要是敌后游击战争与日军的相持。因此可以说,战略防御阶段的敌后游击战争是开台锣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迅速发展,牵制了大量日军。这是抗日战争能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的一个重要条件。
战略相持阶段的敌后抗战(1)
隐蔽在地道口的民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