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1/4 页)
扶苏很信任他!
想当初是他。把李成从槐里带出来,推荐给了蒙恬。
扶苏扭头,淡淡一笑,“守慎,你挣叫个甚咧。这点小风,又岂能奈何我?风凉正好,脑瓜子清楚,有些事情能想个明白
哦,上将军回来了没有?”
上将军。自然是蒙恬。
这两年来,东胡屡次叩边,蠢蠢欲动。
与以前不一样,东胡的叩边行动,有秩序了很多。从前,东胡人一旦叩边,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每次叩边之后,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废墟。然而这两年。东胡人似乎改变了策略他们只抢牛羊牲畜。却不会轻易大开杀戒。有些时候,在劫掠时。还会给一些商户一些适当补偿。
这也使得北地一些地区的人,不再似从前那么排斥。
有很多商人,在见到了大笔地钱帛后,还主动的和匈奴人联系,贩卖一些被管制的物品。
虽杀了很多人,可是却屡禁不止。
特别是在今年初,东胡人在于延水上游开市,又吸引了大批的商人。
扶苏已经派人打听清楚,这两年主持叩边和开市等活动的人,正是当年匈奴的左贤王,头曼的次子,栾提阿利。
自当年匈奴败北,头曼身死之后,幸存的匈奴人就分为两部人马。
一部是有头曼长子冒顿,带去了狼居胥山,并很快的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吞并呼揭等国之后,冒顿建单于**于燕然山下,安侯河畔(今鄂尔浑河),定名为龙城,朝着四面扩张开来。
而另一支匈奴人,则大都是当年逃离河南地,无处可去地匈奴人。
他们随栾提阿利投奔了东胡,从一开始的小帐,逐步发展。到后来,栾提阿利又逐步招收一些不愿在大秦律法下生活的燕赵子民,其中不泛有当年燕赵军中士卒。有了这些人之后,栾提阿利所部不断壮大。东胡有八大帐,是东胡势力最为强横地部族。而栾提阿利所部,在五年之后,已不弱于八大帐中的任何一支。但是栾提阿利始终保持着冷静。
他深受内讧之苦,更在燕赵谋士的指点下,审时度势。
东胡是阿利的依靠,故而他不会和东胡翻脸至少在目前,他绝不会和东胡人翻脸。
所以,栾提阿利选择了南下。
但又不是似从前那般铁马金戈,而是有克制的南下,与中原人频频接触。
为了取得中原人的好感,阿利还请人给他起了一个中原人的名字。他部落所居靠近故燕之地,故而以燕为姓。又因部落之畔,有一死水,终日不动,名之为奴,并有表字。为十二郎。
郎通狼音
阿利绝不会忘记自己匈奴人的血脉。
许多当地人,甚至很亲切的称呼他为十二郎,为其南下地行动,更多了几分亲和力。
冒顿远在燕然山,中间尚有月氏国,暂不需要费心。然则这栾提阿利。已成了心腹大患。
蒙恬对这燕奴非常的警惕。
故而在三月于延水开市之时,蒙恬就率部前往查看。
匈奴,亡我之心不死!
李成轻轻咳嗽了一声,“大公子放心,守慎已派人前去通知上将军了估摸着,一两日间,定会抵达。”
守慎,是李成父亲为他起的名字。
用他父亲的话说,李成祖父李信当年。就是轻狂骄傲,导致伐楚失败。故而希望李成能凡事三思,慎重而行。李成也地确是做到了这一点。遇事即便是已有了对策,他也会三思而动。
扶苏突然问道:“你怎么看?”
“啊,看个甚?”
“莫和我打着马虎眼子,你心里清楚,我在问你什么。”
“可是关于陛下的那些谣言?”
扶苏没有说话,只是用剑鞘轻轻敲击了一下车辕。那意思就是说:你说对了!
李成顿感头疼
这可是牵扯到了皇家里面的事情,自己一个外臣,怎好随便评论?他沉吟片刻,低声道:“大公子。臣乍闻这谣言时,非常吃惊。但仔细想来,无风不起浪这谣言来得,颇有古怪。”
“你的意思是,可能是真的?”
李成低着头,却没有开口。
“若是真地车驾为何不回咸阳,反而往北而来?”
“依着常理地话,车驾应该先回咸阳,立刻正名。一旦正名。到时候大公子也只能以臣下之礼觐见。但是车驾不回咸阳,反而北行臣以为,也许是少了某件很重要的东西,无法名正言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