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改革从皇室宗亲开始(第1/2 页)
崇祯十四年八月,皇帝下诏清查各地王府田地,凡是和原本分封时所得不同的,一律充公,并罚钱粮充公,按强占的亩数来罚款,各地官府在当地驻军的协同下行动,凡是敢违抗的,一律抓捕送来京师。
若是武力对抗以造反论罪,褫夺爵位抄家下狱,圣旨下达后举国欢腾,无论百姓还是士绅,全都弹冠而庆,原因无他,这些宗室占有欲太强了,不仅抢夺民田,就是一些没权势的士绅也不能幸免。
比如福王,整个洛阳的田地三分之二都是他的,虽说万历皇帝宠爱他,赐给了大明开国以来王爷分封的最多田地,可也不可能那么多。
洛阳可是大城,自古就是帝都,河南又是平原,这里土地绝不会少于两京周围,且都是经过时代种植的熟田。
大明的宗室虽说没了权利,可也不是普通人惹得起的,就是士绅们也不敢招惹他们,一般都是敬而远之。
朝廷对这些藩王宗室采取的是优容养着,不许他们参政,也不许别人欺负了去,亲王是有赐予田地的,一般都是分封时赐予,也有后续赏赐的增加的,但禁止郡王以下置办田地,开始时大家还能遵守,可到了中晚期基本成了废纸空文。
唯一一个例外的是靖江王,那是朱元璋长兄的后代,被分封在广西桂林,第一代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子朱守谦,因为凌虐百姓被废掉王位,后来由他的儿子接替,传承到现在的朱亨嘉已经是第十三位王爵。
靖江王爵位是郡王,但仪仗赏赐等同于亲王,准许其置地,连护卫等也比肩与亲王,历史上这个王爵也是最后被灭的,一直到满清顺治七年才被攻灭。
当然还有一个例外的,读过鹿鼎记的都知道,云南沐王府,也是王爵,可那不是皇室宗亲,是异姓封王的唯一一个。
所以说明朝很有意思,不是所有的国策都是一刀切,总有一些例外发生,而那都是被认可的例外,可见明朝的人们思想是很活跃的,并没有被死死的禁锢住。
各地王府在接到圣旨后,不是嚎啕大哭,就是一个个病倒了,可就是没人敢违抗圣旨,自从正德年间宁王造反被平定后,大明的皇室再也不敢有任何野望。
当年的宁王府何其强大,几十万的军队,可以和国库相媲美的财富,可平乱大军还未出动,就被一个文官领着几千刚刚组建的平乱军队,把他们打的找不到北,区区几个月就被平定,当然也是宁王晦气,好死不死碰上一个文能比朱熹,武能比孙膑吴起的王守仁。
可其他王爷吓到了啊,要是再碰到一个阳明先生,那还不是送菜给皇帝,皇帝可是巴不得把这些皇亲的分封给夺了,少一个人分财产何乐而不为。
崇祯照例没动靖江王和沐王府的利益,这两地都是边境,镇守着大明的南疆,而且跟皇位继承扯不上关系,故而他们也最忠心。
反正就是皇帝没儿子也轮不到他们,何苦去和朝廷对着干,他们锦衣玉食地生活着,除非是疯子才会干造反的事。
故而圣旨传到两地后,靖江王和沐王府马上上书朝廷,愿意请当地官府清查他们的田地庄园,如果有逾制的愿意接受处罚。
这一来其他王爷更是坐蜡了,纷纷咒骂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倒是开封府的周王最实际,马上召集周王一脉,自己先清查一番。
上书朝廷说连年积累,各地藩王都有逾制,请求朝廷给个时间先自查,若有多出先归还,过了时候还没退还的朝廷再惩罚。
这奏折得到朝臣的支持,当然还是圣人之言,不告而诛之非礼也,内阁和皇帝也深以为然,下旨赞扬周王明大义,并特意封赏嫡次子郡王爵,作为周王府配合的嘉奖。
这一道圣旨让各地藩王长出一口气,至少还有缓冲的时间,原来那旨意太过苛刻,几乎所有的藩王都会被处罚。
唐王府首先上书支持朝廷,引起了多位藩王的效仿,要说明末这些藩王,唐王朱聿键是不可不提的一位。
历史上这位王爷在崇祯九年,不顾朝廷禁令,招募士卒北上抗清,鞑子是没见到,却和李自成等反贼大战了几番,后果是被抓捕关入凤阳皇室的监狱。
被看管监狱的太监折磨了七年,直到崇祯十六年,凤阳巡抚路振飞到当地巡视,去监狱拜见他时才知道,上奏斩杀太监石应诏,他才得以幸免,可也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
这位王爷一生该说是命运多舛的,小时候他的祖父宠爱庶子,想废掉他父亲的世子之位,把他父子两囚禁在王府中,不给他他们吃喝,要活活饿死他们。
是一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