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页)
上攵��@�纾�鞍宋濉笔逼诰褪怯捎谙质档木�迷龀ご蟠蟾哂谇痹诘木�迷龀ぢ剩��鱿至烁咄ㄕ停�1989年、1990年又是由于大大低于潜在增长而出现了滞胀。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日趋成熟。我们基本赞同有关人士关于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之谜的解释。但是对此我们也有些不同的看法,作为补充或者进一步的解释。这里我们先做一种排除,那就是在造假盛行的年代,统计数字的水份有多大恐怕谁也难说清,统计打假只是近一、两年的事,‘八五’与‘九五’的统计数据应该在同一个统计环境之中,所以我们还是按照统计资料的数据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靠‘双轮’推动,即国内需求和出口的高速增长,当然了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公式:GDP=投资+消费+出口。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经济增长是靠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三个轮子推动。这样可以更方便的说明问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八五’期间,投资、需求和出口均呈高增长的态势,物价和GDP也呈两位数的比率;而在‘九五’期间,投资、需求和出口都大幅回落,物价增长1。8%,但GDP增长8。3%,还是比较高的。
实际上,虽然1993年以后开始紧缩,1996年实现‘软着陆’,但由于高增长的惯性,‘九五’前期仍有较高的增速,东南亚金融危机、长江流域的大水以后,内需和出口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大批国企的倒下,使得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价格大战风烟滚滚。由于陷入了不良循环之中,所以价格的低谜和内需不旺是可想而知的。
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需求,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投资、消费和出口却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先说出口,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是40%,自从东南亚危机以来,外贸竞争亦是非常激烈,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关鼓励出口的政策,但出口的形势时时好时差,依然不容乐观。再说消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需求的层次还比较低,在‘衣食用住行’中,且不说住行,单就用的方面,翻开中国统计年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是相当低的。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中国的消费经历了元和十元级、百元级和千元级,正在向万元和十万元级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台阶,需要有相应的收入水平,而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即使到了2001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这对于万元和十万元级的台阶需要的周期就会长些。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就要使企业有钱赚、人人有钱赚,收入预期不高,就不敢消费,政策的立足点要有利于提高收入。
在出口、消费都受阻的情况下,唯一剩下的就是投资,只有靠投资来启动经济,统计显示:在2001上半年GDP7。9%的增长中,按不变价格计算,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34%和…11%。200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5亿元,仅占GDP的38。4%,而在日本居民消费占GDP的60%以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靠消费拉动。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6401亿元,增长12。8%;城乡集体经济投资5189亿元,增长8。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308亿元,增长12。7%。基本建设投资14567亿元,增长8。5%;更新改造投资5889亿元,增长15。3%;房地产开发投资6245亿元,增长25。3%;其他投资10197亿元,增长8。5%。事实上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投资是主要的推进器。投资必须有钱,钱在那里?靠银行贷款,银行有那么多不良贷款,贷款压力大;靠国家财政投资启动也不可能,财政有那么多的隐性债务;变通的方式就是发行国债,用国债的方式启动。1998到2000年三年中发行了3600亿国债,2001年发行1500亿。这种投资可能是长期效益,对当前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谁来还钱?假定没有收益的话,大量发行国债就成了问题。这个问题在企业中的反映就是大量的无效投资,将会使企业的负担加重,现金流减少。另外,财政扩张的效果并不在于财政资金投下去造成的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在于财政资金投资乘数效应带来的连锁启动效果。否则,说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