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 想看书来
徐友渔 30年中的若干记忆片段(2)
几乎所有的工厂停了产,人们在户外受苦,但不敢回到家里,政府(那时叫“革委会”)动员但无济于事。突然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撤不撤街头的铺位,回不回家,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依中国几十年的规矩,政治运动的风暴一来,什么事情都不由分说,立即解决。
这件大事是:毛泽东逝世了。
记得是在9月9日下午,我和妻子正走在大街上,要去看一场电影(大概是关于“广交会”的纪录片,那时完全不上映故事片),突然,街头喇叭传出中央关于毛泽东逝世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电影院贴出停映通告,我们立即返家。一路上,看到每个人都是满脸茫然的表情。
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极度茫然。10年来,毛已经被塑造为神,每个人每天都要重复若干遍“万岁”和“万寿无疆”,习惯成自然,这时听到的消息,好像是发生了一件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随着收音机反复传来同一内容,加上各种后续情况的报道,我终于能够确定:毛主席确实是逝世了。10年的“文革”使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政治上都异常敏感和有经验,我立即意识到:中国要大变,也许,我们这一代的命运前途也会随之改变。
1977和1979:考试与入学
“四人帮”的覆灭让人着实高兴了一阵,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很可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高级干部们也走上了大街,和普通民众一道游行,欢庆这次###的胜利,很显然,他们最先和最真实地把握到了当时流行的口号“第二次解放”的含义。
但是我的预测却落空了,“四人帮”的倒台并没有马上带来政策上的变化,这让人失望,也让人感到无法理解。当然,后来知道这是历史的巨大惯性。最高领导人中有的不愿改变以往的金科玉律,同时也要保护自己从“文革”中得到的既得利益。我陷入了彻底的绝望,因为这之前任有种种倒行逆施,心中总是坚信它们违反根本的人性和社会发展规律,一定不会长久,但如果一个变得较为正常的社会都要判定我们一代人成为牺牲品,那真是无力回天的事了。
大约从1977年的夏天开始,我渐渐看到了变化的迹象,许多科学家亮相发言,谈论科学队伍的青黄不接,教育遭到的破坏和急需恢复。快到年底,中央终于发出通知,决定恢复高校的入学考试。
准备和参加考试自然非常紧张,不过考下来我的自我感觉很好,毕竟,以前在校时一直是好学生,而且,虽然一般地说我们这代人耽误了整整11年光阴,但我却基本上没有丢开过书本。但是,录取的结果是,我落榜了!因为,这一次录取的政治审查标准,还是援用“文革”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感到极度尴尬,生怕人们问:平常说得那么行的,怎么连大学都考不上?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是“77级”,实际进校时间是1978年春节之后。录取工作已经完全结束了,中央指示在落榜生中补招一些人入学,许多学校宣称校舍没有空余,中央又指示让这样的学生住在家里,实行走读。这是异乎寻常的举措,体现了为现代化培养人才的苦心孤诣。最后,我成了一名“走读生”,被四川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大家都说,只有邓小平才能做出这种打破常规、坚持到底的事情。
学校把年龄大的学生分在一起,称为“大班”,我们都有类似于劫后余生的感觉,特别珍惜现在的机会,学习极其刻苦。新时期也有种种新问题,是校方和老师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一开学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怀着“天之骄子”心态进校的77届新生与尚未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新生对未经考试就读大学的人表现出公然的鄙视,“工农兵”们也不服气,学校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使双方相安无事。数学系把新生好好教训了一下,办法是举行一次“摸底测验”,试题相当深,以至于大半同学不及格,狼狈如此,自然失去了傲视“工农兵学员”的本钱。
当年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是77届学生中出现了“陈世美”,一些人“中举”之前“落难”在农村或基层单位,草草结婚,生子育女,一进大学,周围是如花似玉、天真清纯的“小班”姑娘,情不自禁地燃起抛弃发妻,另度一春的欲念。记得那时学校领导、年级主任或班主任经常接待前来哭诉、哭闹的“秦香莲”,流言和故事飞快地在同学中传播。当年《人民文学》上有一篇小说《杜鹃啼归》,讲的就是这种事,影响很广。据我观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