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潭州城各方(第1/3 页)
潭州,节度使府衙。
李冒再次拿出金陵城送来的密信,越看眉间的皱纹越深,自打昨天收到这封信后,他已考虑了一整天,都无法做出决断。
楚南地域虽广,人口也有近百万,却不是朝廷的主要势力范围。四年前,趁着楚南内乱,大唐占了该地,也只是朝廷为数不多的对外征战的胜果。
所以自占了楚南之后,朝廷并没有真正在楚南扩张实力,只求本地能自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然而,自打土豆红薯出世并得到推广后,楚南已成为朝廷主要的产粮之地,在大唐的地位扶摇直上。与大周一战,陆记私兵横空出世并大放异彩,火器之利,举世震惊,楚南又成了朝廷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李冒占了地利、人和的优势,又与陆记交往甚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隐隐有自成一系的苗头。正所谓成也陆记、忧也陆记,陆记的军力在对立面的渲染和聒噪下,被当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开始受到朝廷的忌惮,李冒也跟着受了些牵连。
好在陆记很懂得取舍之道,除了大力交好朝中权贵外,对朝廷的需求也极力满足。不但为禁军提供了大量的火器,还缴纳了数万两银子的商税,让反对派找不出多少口实。
昨天的密信,透露出朝廷关于楚南的最新消息,有大臣提议要加强对楚南特别是永陵、永明两府的管控力度,向楚南部分州府派出刺史级别的主管,并将这些州府的原主官调至金陵各部。
这明显是冲着永陵、永明两府来的,也是想架空李冒,从而打击他这一派的实力。密信中还提到,这个提议颇得皇上的重视,只是考虑到潭州局面初定,才没有下最终的决断。
“大人,李都指挥使到了。”这时,下人过来禀报,李迎已应邀到府衙。
李冒吩咐下人将李迎请到书房来议事后,才收起密信。
两人见面寒暄几句,李冒将密信的消息透给了李迎,问道:“李都指挥使对此事有何看法,想来都指挥使也有所耳闻吧。”
“嘿嘿,依李某来看,这些朝中大臣这是自找没趣。现如今的永陵、永明两府,是那些整日在朝堂中动嘴皮子的人想动就能动得了的?”
李迎听后,很不以为然的嘿嘿一笑,他是武人,向来讲究强者为大,对文官没有什么好感,说话也直接。
“噢,都指挥使既然这样认为,必是思量已久,不妨细细说来。如今我等皆为一体,当同进共退才是。”
李冒这话说得没错,他两人跟两府现在是深度捆绑在一起了,可以说是一损俱损,虽不是什么“皆为一体”那样,同进共退是一定的,不得不这样。
“大人不妨想想,若朝中真有旨意下来,永陵永明两府皆不奉朝廷旨意,那会如何?派兵征讨吗,后果又会是如何?”
朝廷对地方的威慑力,无非靠着武力和钱粮两样。论武打不过陆记私军,论钱粮两府现在又不缺。有了这个底气,杜、唐两位刺史还真有可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一点李冒早就想到了,所以在两府改组镇军、组建警察司的时候,他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也干预不了,顺手就做了一个人情。
李冒清楚,两府现在最大的硬伤是地域不广,人口不多,陆记的产品又需要很大的市场,这也是两府现在还能听从朝廷号令的原因。朝廷若真要动这些地方派的根基,势必会引起反弹。
“大人,不是李某自贬,以陆记武力之强悍,就是占了楚南各州府,也不是难事。再有永陵永明两府助力,陆记控制整个楚南也只是时间问题。大人何不想想,陆记即有如此局面,为何还甘心蜗居于永陵?”
其实也是李冒百思不解的地方,天下纷争,历来就是谁的武力强、谁就能占地为王,陆记的做法让绝大多数人看不懂。
李迎也看不懂,但他猜测,陆记三兄弟如此行事,必有原因。就如军武之事,不动如山,动则是雷霆万钧之势。
对陆记的实力,李迎自信在所有的武人中,他看得最为明白。所以,他没有半分想与陆记为敌的心思,只有极力交好。
朝中有人提出经济封锁的策略,李迎也有了解。但从他的角度来看,在乱世拳头硬才是王道,陆记完全可以凭借武力打破封锁,提出此策的人太想当然了。
见李冒被自己问得哑口无言,李迎又道:“大人,在李某看来,楚南之事应由我等楚南人自决,不加理会就是,顺其自然。”
李迎很显然是将屁股坐在了两府那一边,李冒还是不解,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