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一语成谶...(第1/2 页)
随后,袁绍和袁术的堂哥山阳太守袁遗自告奋勇,他向前迈出一步,朝众人抱拳施礼,朗声道:
“诸位,袁某不才,愿担此护送玉玺回长安之重任。我袁家世代蒙受皇恩,对汉室忠心不二,我身为袁家子弟,自当竭尽全力确保玉玺安然送归天子手中,绝不敢有半分差池。况且我在山阳任职多年,也颇有几分应对各路状况的能耐,定能不负众望,平安抵达长安。”
袁遗说得言辞恳切,一脸的正气与决然,那模样仿佛已然将这护送之事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袁绍见状,微微点头,眼中露出几分赞许之色,开口道:“堂兄既有此等决心,又素来稳重可靠,我看这使者之位,堂兄倒是颇为合适。”
袁术虽心有不甘,可毕竟袁遗是自家堂兄,也不好出言反对,只得闷声闷气地哼了一声,没有再多说什么。
然而,其他诸侯却并未立刻应和。曹操微微眯起眼睛,心中暗自思忖着袁遗此举背后的意图,嘴上却说道:
“袁太守一片忠心,着实令人钦佩,只是这护送玉玺之事,干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不可仓促做下决断。”
刘备也附和道:“曹兄所言极是,虽说袁太守品行端正、能力不凡,可这一路上怕是会遇到诸多险阻,董卓余党、各路盗匪皆有可能觊觎玉玺,还需考虑周全才好。”
张安在一旁则不动声色,他深知袁遗虽是袁家之人,但平日里倒也算正直,只是在这乱世之中,人心难测,谁也保不准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变故,况且袁家兄弟对玉玺本就心怀觊觎,这袁遗主动请缨,难保没有袁家暗中授意的成份在里面。
于是,他缓缓开口道:“袁太守的勇气与担当,我等自是看在眼里,只是这使者人选,关乎玉玺能否顺利送归天子,关乎天下大义,还需大家共同商议,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定夺,不知诸位还有无其他合适的人选推荐?”
众人听了张安这话,又纷纷交头接耳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有的提议孔融,觉得孔圣人后人出面最为合适;有的则举荐刘虞,称其素有贤名,定能担此大任。
最后经过众人一番投票,结果却出人意料,袁遗和刘虞两人竟是平票之态。
这一下,原本稍显缓和的气氛顿时又紧张了起来,诸侯们面面相觑,眼瞅着刚刚平息下去的争吵之火就要再度被点燃。
袁绍皱着眉头,看向袁术,眼神中透着几分无奈,似在责怪他刚刚的冲动,让袁家在这玉玺之事上陷入这般被动局面。
袁术则满脸不悦,嘟囔着一些旁人听不太清的话,显然对这结果极为不满。
其他诸侯们也各怀心思,有的担心再吵下去,联军真的就要分崩离析;有的则盘算着如何能在这混乱局势里,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
就在这气氛越发焦灼、一触即发之时,张安站了出来,高声提议道:
“诸位,如今袁遗袁太守与刘虞刘公两人平票,实难抉择,依我之见,不如让两人同往。”
“一来,二人皆是品行高洁、忠心耿耿之人,有他们共同护送玉玺,路上也好相互照应,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二来,这般安排也可让各方都能放心,毕竟大家对二位都是极为认可与信任的,如此一来,既能确保玉玺平安送回长安,又可避免我等在此事上再生争执,伤了和气,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张安这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不少诸侯听后都微微点头,觉得此提议确实颇为妥当。
曹操率先抚掌笑道:“张将军这主意妙啊,如此安排,倒是两全其美,既可解了这使者人选的难题,又能让玉玺顺利归位,我看可行。”
刘备也跟着说道:“张将军所言极是,刘虞刘公与袁遗袁太守皆是德才兼备之人,二人携手护送,定能不负众望,备也赞同此举。”
袁绍见众人大多倾向于张安的提议,虽然心中仍有些不甘,可也不好再强行反对,只得说道:“既然诸位都觉得此计可行,那便依张将军所言,让袁遗与刘虞一同护送玉玺回长安吧。”
袁术虽满心不情愿,可此刻势单力孤,也只能冷哼一声,算是默认了这个结果。
袁遗和刘虞听闻这决定,彼此对视一眼,然后一同抱拳朝众人施礼,袁遗说道:
“承蒙诸位信任,我二人定当竭尽所能,护得玉玺周全,平安送归天子手中,若有差池,愿受军法处置。” 刘虞也一脸郑重地点头应和,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至此,这传国玉玺的归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