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前言:1919年的巴黎(1)
1919年的巴黎是世界的首都。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正在这里召开,参加和会的和谈者都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要人。他们天天会晤,谈判时辩论不休、争吵不断,但最终总能言归于好。他们互做交易、制订条约、创建新国家和组织,甚至一起吃饭,一起去剧院看戏。从一月到六月的半年中,巴黎一跃成为世界的政府、上诉法庭和国会,同时也是人们恐惧和希望的所在。按照官方的正式说法,和会一直持续到1920年,但最关键的是最初六个月,和会做出了最重要的决定,一系列事件也付诸实施,这一切是空前绝后的。
和谈者们之所以聚集巴黎是因为自豪、自信、富庶的欧洲把自己撕得四分五裂。1914年,由于各国在巴尔干地区争权夺利,战争爆发并席卷了东到沙皇俄国、西到英国等各大强国以及诸多小国,只有西班牙、瑞典、荷兰及斯堪的纳维亚等国得以保持中立。亚洲、非洲、太平洋岛屿及中东地区都发生了战争,但大部分战事都爆发在欧洲战场。战壕从北部的比利时一直延伸到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奥匈帝国的边境以及巴尔干地区也是主要作战区。士兵来自世界各地: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新西兰人、印第安人、为大英帝国而战的殖民地人、越南人、摩洛哥人、阿尔及利亚人以及为法国而战的塞内加尔人,最后还有美国人。由于德国攻击美国船只,美国被迫参战。
在远离主战场的欧洲其他地区,则一如往昔,都市依旧,铁路、港口依然正常运行,这一点与二战不同。二战后,到处一片废墟。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人员伤亡,四年间,千百万战士丧生,而对市民的大屠杀还没有开始。各国士兵损失惨重,德国180万,俄国170万,法国138万4千人,奥匈帝国129万,英国74万3千人(另外还有19万2千人来自英国殖民地国家),伤亡人数清单可以一直罗列至小地方黑山,损失3千人。由于这场战争,婴幼失怙,妇女守寡,少女失去了结婚的机会。欧洲则因此失去了一大批未来的科学家、诗人和领导人以及他们的孩子。但是这个死亡名单并没有包括在战争中致残的人,包括只剩一条腿、一只胳膊或一只眼睛的伤残军人以及肺部被毒气灼伤和精神失常的人。
整整四年,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倾其人力、财力、工业成果及科技成果全力投入战争。这次大战也许是偶然发生的,但却难以停止,因为交战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上下。直到1918年夏,德国的盟国失利和美军参战才使协约国占了上风。战争于当年11月结束,疲惫不堪的人们希望噩梦之后,苦难不再重演,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四年大战彻底动摇了欧洲主宰世界的自信,他们不再大谈世界文明化的重大使命了。大战使政府垮台,强国地位下降并颠覆了整个欧洲社会。1917年俄国革命消灭了沙皇主义,对于取而代之的新制度,人们一无所知。战争末期,奥匈帝国的灭亡使欧洲大陆中部留下大片真空;曾一度占据中东及欧洲部分地区的奥斯曼帝国也几乎消失了。帝国主义德国摇身一变成了共和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老国家改头换面重现历史舞台,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在争取独立。
巴黎和会以1919年6月签于凡尔赛宫的对德和约而闻名,但实际上其内容却远不止于此。其他战败国——已独立的保加利亚、奥地利和匈牙利以及奥斯曼帝国也分别签订条约。欧洲中部及中东的版图必须重新划分,最重要的是必须重新确立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可能建立在不同于以往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劳工组织、国家联盟以及国际电报或国际航空协约的时机成熟了吗?经历了如此深重的灾难之后,人们满怀期望。
其实,在1918年停火之前,各种悲伤、愤怒的呼声就已接连不断。不同语言的口号不绝于耳,“中国属于中国人民”、“库尔德斯坦必须自由”、“波兰要重生”等等,人们借此表达他们的要求。此外,人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也有分歧。有人认为美国应该充当世界警察,有人认为他们应该安分守己;有人要求援助俄国,有人坚持让它自力更生。同时人们也相互抱怨:斯洛伐克人抱怨捷克人,克罗地亚人抱怨塞尔维亚人,阿拉伯人抱怨犹太人,中国人抱怨日本人。这些呼声都很焦虑,人们不确定新秩序是否会在旧秩序基础上有所改善,西方人低声念叨来自东方的危险思想,东方人则沉思西方物质主义的威胁。欧洲人想知道欧洲能否恢复如初,非洲人害怕被世界遗忘,亚洲人则认为未来属于亚洲,但迫在眉睫的是解决现实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