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护士小辉(第1/2 页)
在医疗护理领域,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敏锐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康复质量。对于新护士而言,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且具有挑战性。新护士小辉在初入临床工作时,便面临着病情观察不够敏锐,应急处理经验不足的困境。然而,在资深护士登汉的精心指导下,他踏上了能力提升的蜕变之旅,以下将详细叙述这一过程。
二、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与应急处理教学
(一)案例背景
在心血管内科病房,住着一位因冠心病入院治疗的患者李先生。李先生已住院多日,病情相对稳定,日常活动尚可,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恢复期患者无异。新护士小辉在巡视病房时,通常只是简单地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是否在正常范围,并未深入细致地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
(二)登汉的教导与观察要点
登汉带着小辉来到李先生的病床前,开始了深入的病情观察教学。他轻声对小辉说:“小辉,病情观察不能仅仅局限于仪器测量的数据,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双手去感知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你看,李先生现在看似平静,但他的额头有微微出汗的现象,这可能是身体潜在异常的一个信号。” 登汉进一步解释道:“对于心脏病患者,即使生命体征数据暂时正常,但一些细微的自主神经反应可能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心律失常。比如这种微微出汗,可能是由于心脏电生理活动出现不稳定,交感神经兴奋性开始发生改变所致。”
接着,登汉将听诊器递给小辉,让他仔细聆听患者的呼吸音。小辉认真听了一会儿后,登汉问道:“你有没有发现他的呼吸频率虽然没有大幅变化,但节奏稍显紊乱?正常情况下,呼吸应该是平稳而有规律的,这种节奏的轻微改变可能暗示心脏泵血功能受到了一定影响,心脏节律的变化可能会在呼吸上有所体现。”登汉还指出,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颜色以及肢体末梢的温度和湿度等,都能为判断病情提供重要线索。对于心脏病患者,面色可能会因为心脏供血不足而略显苍白或灰暗,口唇颜色可能会从红润变得发紫,肢体末梢可能会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而变凉或潮湿。
(三)应急处理措施指导
在小辉对这些病情观察要点有了初步认识后,登汉开始指导他如何进行应急处理准备。登汉迅速走到病房的急救设备存放处,拿出心电监护仪,一边操作一边向小辉讲解:“一旦我们怀疑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首先要做的就是快速连接心电监护仪,这样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准确捕捉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登汉熟练地将电极片贴在李先生的胸部相应位置,调整好监护仪的参数,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李先生的心电图波形。
随后,登汉又打开急救药品柜,取出了几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并向小辉介绍每种药物的适用范围、剂量和使用方法。他强调:“在准备药物的同时,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心律失常发作,要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登汉还演示了如何正确地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地给药。他告诉小辉:“静脉通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通道,我们要确保其畅通无阻,并且要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或血管条件差的地方穿刺。”
(四)小辉的学习与实践
小辉全神贯注地聆听登汉的讲解,眼睛紧紧盯着登汉的每一个操作步骤,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他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登汉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操作要点,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登汉的指导下,小辉亲自上手操作了心电监护仪的连接和参数设置,以及静脉通路的建立。虽然一开始他略显紧张和生疏,但在登汉的耐心鼓励和纠正下,他逐渐掌握了要领。经过多次这样的实战教学,小辉对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有了显着的提高。
三、术后患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与应急处理实践
(一)案例经过
在小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他开始独立值夜班。在一次夜班巡视中,他来到了一位刚做完腹部手术不久的患者王女士的病房。小辉像往常一样,先查看了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单,发现血压、心率等数据基本在正常范围,但当他抬头观察患者时,敏锐地发现王女士面色苍白,与之前的面色相比有明显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