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引言(1)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一直为世人所熟知、称道。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化就已开始传入日本。
中国,曾经给予日本文明以无私的馈赠,日中文化水乳交融,秦朝的徐福东渡、唐代的“遣唐使”……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不断播撒到日本的土地上。
“###”本系“秦”之朝名或“瓷器”等物名的译音,古时曾用以指称中国。至19世纪末,日本人用此称呼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后,“###”一词在日本,就有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蔑意,并由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
从本文开篇所摘录的格言中,即可见一斑;不难感到寓意与蕴含的一脉相承。至今日文中仍随处可见汉字的影子,而日本的许多古建筑仿佛是中国唐宋建筑的“翻版”,鉴真、晁衡等中日交流使者的英名永远镌刻在两国的史册上。
很遗憾的是,尽管历史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画最美丽的图画,任你想成什么颜色,身后就染上什么颜色。但是,人类不断续编的历史,决不会随意抹掉痕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柳条湖承载了中国的屈辱和苦涩,抗争和呐喊。一个国家的耻辱和御侮,一个民族的痛楚和起来,凝结在这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地点上。
半个多世纪以后,柳条湖那里的一块草坪,被修葺成酷似中国东北地区版图的模样。草坪上屹立起的一座形状如同打开的残损台历式的高大建筑,人们称之为“残历碑”。
残历碑的“左页”上刻写着: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虽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右页”上面则是九一八事变当天的日历。如同历史再现,一目了然。
这是不忘历史的中国人民的一个创意,不能不说体现了设计者的智慧和独具匠心。
整个碑面,那斑斑弹痕交错构成的骷髅图案,似在述说着滴血的一页历史。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不停地飞转,柳条湖就开始了漫长的期盼。它很想听到一种声音,那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肺腑的而不是敷衍的道歉与自责。
从1931年9月18日到1997年9月6日,历史的日历翻阅了半个多世纪,柳条湖,这当日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划侵华战争的爆发地,终于听到了日本首相身临其境表示的反省。
这一盼就是66年。
1997年9月,日本第二十五任内阁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应邀访问中国。
在北京,桥本在欢迎仪式奏响两国国歌后,他在会谈时明确说道,广大日本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军国主义,这一决心是不会改变的。
桥本这样讲过之后,第二天12时50分,他乘坐的专机飞落到沈阳桃仙机场。15时40分,桥本的身影出现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
在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桥本——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访问中国东北的日本首相,神情肃然静立在残立碑前的广场上。广场上的阳光很明亮。他来到早已准备下的桌案前,取笔蘸墨,在铺就的宣纸上书下:以和为贵。
桥本搁下椽笔,伫立在残历碑前,向中外记者表述了此刻的心境。他说:“我们无论怎样健忘,也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必须承受历史的重负。我本人就是怀着正视历史的愿望来到这里的,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中日关系,并面向未来。”
《大阪朝日新闻》是日本的三大综合性报纸之一。《朝日新闻》最初于1879年在大阪创刊,称《大阪朝日新闻》,初期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由于报纸发行量的增加,1888年又在东京出版了《东京朝日新闻》。就这样,两地的《朝日新闻》有如一母双子,登载的文章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报纸风格十分相似,这种局面一直维系到1940年合并为一体的《朝日新闻》。
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即1931年9月19日开始,到关东军1932年1月4日占领锦州为止。此时,标志日军已实现了对东北的全面占领。据统计,这套号外面世总计29期,计58版,累计刊发了5万余字报道并配有210张图片。
如果将《大阪朝日新闻》号外,视为对九一八事变新闻报道的历史一页,那么掸去积聚在上面的尘封,可以清晰地浏览那一篇篇再现历史的场景。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第一张上抢发九一八事变新闻,即相当创刊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