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第1/2 页)
启蒙训诂,那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工程,其重要性犹如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句读之妙则能让人于短短字句间洞察千里,领略到深远的意义。正如那江河之水,学问之道浩渺无垠,深邃且长,它不以山海为阻,不以时空为限,始终奔流不息,探寻未知。在这漫漫求知路上,倘若能遇到一位或几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良师,他们以智慧为舟,深情为海,引导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那便是无比幸运之事。
而在那如诗如画的江南云隐镇,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书院——明德堂。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瑰宝,更是莘莘学子们心驰神往的求学圣地。这里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学子,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明德堂深厚学术氛围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不断提升自我,追求真理。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明媚的春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光中,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好似绿色的丝带在空中飘舞;桃花竞相绽放,粉红色的花瓣宛如云霞般绚烂,与翠绿的柳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样的日子里,明德堂内书声琅琅,传出了阵阵清脆悦耳的诵读声,抑扬顿挫之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里正进行着一年一度的“启蒙大典”,标志着新一批学子即将踏上求学之路。
明德堂内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们,他们年龄各异,有的稚气未脱,有的已显露出沉稳之气。有的学子怀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憧憬,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庄重而又神秘的地方;有的则因即将开始的新旅程而略显紧张与不安。然而,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共同见证了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入学启蒙的仪式。
在堂上正中位置,一位白发苍苍的院长李老夫子缓步走上讲坛。他身着一袭整洁的儒衫,衣袂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手中握着一把戒尺,象征着严谨的学风和教诲的力量。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位在座的学子,眼神中透露出智慧与慈祥。待众学子都安静下来,李老夫子缓缓开口,声音洪亮而坚定:“凡训蒙,须讲究,今日我等便从这启蒙之始,细说学问之道。”
“训蒙者,乃启蒙教化之初也。”古人曾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学问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性。在孩童们刚刚踏入知识殿堂的那一刻,他们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精心的塑造,才能逐渐展现出内在的光彩。而启蒙教育的精髓,就在于详细解释词义,明晰句读。
李老夫子的话语犹如晨钟暮鼓,语重心长,字字珠玑。他进一步解释道:“详训诂者,乃解字释义,明其本源。字乃文之基,义乃思之魂。”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字与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含义,如同基石般构筑起文章的结构;而每一个词义都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如同灵魂般驱动着我们的思维与认知。
他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详细诠释了每个字背后的深意:“学”者,效仿也,意味着通过学习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智慧;“时”者,时常也,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规律性;“习”者,练习也,突出了实践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说”者,通‘悦’,乐也,表达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提升自我时的愉悦感受。
如此细致入微的训诂方式,旨在引导学者深入探究字词背后的本源意义,从而在理解古文经典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深刻领悟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外化为行动的力量。
言罢,李老夫子以一种从容而优雅的姿态,缓缓转身,面向那满载智慧的书案。只见他双目炯炯有神,紧握手中毛笔,指尖轻轻在案上的宣纸之上舞动,如同一位庄重的舞者正在舞台上挥洒出知识的旋律。他全神贯注,笔尖轻触宣纸,犹如琴弦轻拂,那一瞬,思想与文化在笔尖流淌,汇聚成一句句深邃而引人深思的语句。
他提笔蘸墨,随着手腕的起伏跳跃,每一个字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如同涓涓流水般在宣纸上流淌开来。他的字迹刚劲有力,又不失儒雅之气,一笔一划,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八个字工整地刻划在宣纸上,每一个笔画都凝聚了他深厚的学识与对教育的执着热爱。
边写边讲的过程中,李老夫子娓娓道来,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字字清晰有力,犹如颗颗璀璨的珍珠落入玉盘之中,清脆悦耳又富含深意。他讲解道:“再论句读,乃断句之法,明其节奏,方能顺畅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