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4 页)
�蛭�侨肥邓�堑纳�簦��侵巍だ嫉露�耆�梢运邓�宦枷抡庑┒曰啊�
一卷录音带,也让一家濒临倒闭的小电视台的收视率远超比它大型的电视台,从而摆脱危机,为民众所熟悉。
======
呃,怎么都猜出来了?
两连更,累死人了,求票啊~~~~~~~
………【第八十一章 再见,胡佛】………
万众期待中,《纽约时报》再次摆上报摊,短短半个小时内,所有报纸一抢而空。收藏*顶点~小说~网I。cOM《纽约时报》似乎打算玩一场大的,依旧是昨天的版面样式,第一版的粗黑字体标题远比昨天的更为震撼。
——再见,胡佛。
今天的主角不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和FBI副局长,而是死去一年多的约翰·埃德加·胡佛,那位自去世后争议始终不曾减弱过的FBI掌权人。
《纽约时报》历数埃德加·胡佛一生的所作所为,毕竟这位掌权人太过神秘,资料有限,所以加上了一些民间秘闻。比如,他手中有绝代风华玛丽莲·梦露,以及罗斯福总统夫人的**。
该报道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一篇介绍其人生平的悼文。
这位FBI的超级掌权人自诩美国的守护者,从某些方面看来,他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不错,凡是显露出对美国有威胁的人,都被他用各种方法除掉了;他不是圣人,自然有缺点,不过报道用很温和的手法处理了他的缺点和毛病,让他变得真实起来。
随后,笔锋一转,以“1972年5月2日,他死了”为转折点,开始介绍他死后的联邦调查局。在记者笔下,埃德加·胡佛死前死后的FBI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府部门,至少他掌管下的FBI从未发生过联邦探员泄露机密的事件,更何况泄露机密的人竟是FBI的二把手。
这简直是比水门事件还要大的丑闻!
“虽然很多人对埃德加·胡佛又畏又惧,虽然埃德加·胡佛曾经做错过一些事,但毫无疑问,他始终将美国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笔者不禁要问,如果埃德加·胡佛还在,会否出现‘深喉’?到底还有多少个‘深喉’?美国的利益,将由谁来维护?我们还能相信谁?”
乔治·兰德尔终于露出他撰写报道的目的,在前面的叙述下,这样的提问显得极其顺其自然。他无处不暗示FBI是维护美国利益的部门,而埃德加·胡佛死后的FBI,已经彻底变质了。
文章最后,是以标题为结束:再见,约翰·埃德加·胡佛。
整整两版的报道,直到下一版才是这次FBI闹出的丑闻的后续报道。在乔治·兰德尔的精心剪裁下,一系列图片和对话,坐实了作为FBI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推翻尼克松政府的意图。
水门事件,由此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不再只是仅仅围绕总统的丑闻。更绝妙的是,接触马克·费尔特的《华盛顿邮报》记者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他问:“那五个人潜入民主党总部后,很快就被民主党的人抓住,民主党的反应未免太快了吧?这里面有没有问题?”
马克·费尔特答道:“你相信没有问题吗?我敢打赌,肯定有人泄密给民主党,而我也找到了证据。”
两位当事人可以指天发誓,这本是闲谈,绝非有目的的询问。而且,马克·费尔特刻意强调,这番话不能够报道出来,鲍勃·伍德沃德也答应了。
更大的丑闻出现了!
这两天,全世界的媒体可谓过足了瘾,美国民众的八卦瘾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伴随而来的,是对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不信任,对FBI的极端怀疑。
一时间,乔治·兰德尔以敢于报道闻名全球,《纽约时报》也数钱数得手抽筋。无疑,陷入丑闻而无法自拔的尼克松总统也得以喘息。
乱上加乱,谁还会去在乎一个小小的枪战?FBI此时自身都难保,一场自其成立以来最大的调查风波是免不了的。
这个世界,总不缺为了利益报道丑事的媒体。奇怪的是,率先站出来反驳乔治·兰德尔的媒体,居然是因他寄去的一卷录音带而活过来的电视台。这家电视台坚决不认同乔治·兰德尔对埃德加·胡佛的看法,他们紧跟乔治·兰德尔的步伐,在电视频道中历数FBI做过的龌龊事,包括暗杀、恶意栽赃等等。
他们就差没把FBI和下水道里的老鼠划上等号。
埃德加·胡佛已经死了一年多了。这篇名为《再见,胡佛》的报道和电视台对他的描述,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