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民生改善(第1/2 页)
清晨的阳光洒在工地上,一群工匠正围在沙盘前热烈讨论。
郑国站在一旁,认真听着他们的建议。
\"郑大人,\"一个年轻工匠指着沙盘说,
\"我们想到了一个改进水闸的方法。以前的木闸容易腐朽,现在我们想用铁器加固。\"
\"对!\"另一个工匠补充道,
\"在木闸外面包一层铁皮,既能防水,又能延长使用寿命。\"
郑国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他正要详细询问,秦天也来到了现场。
\"陛下,\"郑国兴奋地说,
\"这些工匠们又有了新发现。他们想出了改良水闸的好方法。\"
秦天仔细听完工匠们的解释,连连点头:
\"好!这个创新很有价值。不过还要考虑成本问题。\"
\"这个我们也想到了。\"工匠们说,
\"铁皮可以用废旧农具回炉重造,这样就能节省不少费用。\"
\"妙啊!\"秦天赞叹道,\"你们不仅想到了技术改进,还考虑到了实际问题。\"
正说话间,范雎匆匆而来:
\"陛下,工匠学堂那边也有新发现。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测量水位的新工具。\"
\"走,去看看。\"
在工匠学堂,一群学徒正在展示他们的新发明。
那是一个用竹子制成的测量尺,上面刻有精细的刻度。
\"用竹子做尺,既轻便又防水。这个想法很好。\"
\"不止如此。\"一个学徒解释道,
\"我们还在尺子上加了浮标,可以准确测量水深。对控制水量很有帮助。\"
秦天欣慰地看着这一切。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创新,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有多么难得。
\"诸位有心了。\"秦天说道,
\"这些创新都要好好记录下来,以后修建其他水渠时也能用上。\"
工匠们听了更加振奋。
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小发明能受到如此重视。
午后,郑国带着秦天来到另一处工地。
这里的工匠们正在试验新的夯土技术。
\"陛下请看,\"郑国指着渠壁,
\"他们发现在土中加入石灰和细砂,夯实后的强度能提高很多。\"
秦天仔细检查着渠壁的质地,暗暗点头。
这种做法虽然简单,但确实有效。
\"还有这个。\"工匠们指着一个特制的夯具,
\"我们把夯具的底部做成波浪形,夯实的土层更加紧密。\"
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工匠们在积极创新。
有的在改进工具,有的在优化工艺,整个工地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先生,\"秦天对郑国说,
\"你看这些工匠的创造力,是不是出乎意料?\"
郑国感慨地点头:\"确实如此。在下原以为他们只是普通的劳工,没想到能有如此多的创新。\"
\"这就是民间智慧的力量。\"秦天说道,
\"只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信任,他们就能创造奇迹。\"
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工段的创新点,互相学习借鉴。
\"这些都要整理成册。\"秦天吩咐道,
\"咱们的工匠学堂要把这些实践经验编入教材,让更多人学习。\"
范雎欣慰地说:\"如此一来,工程不仅在推进,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忽然,一阵欢声笑语引起了他的注意。
原来是工地旁新建的工匠村里,正在举行简单的乔迁仪式。
几户参与工程的人家搬进了新居。
\"郑大人!\"村民们热情地打招呼,\"快来尝尝我们自己种的新菜!\"
郑国下马走近,只见院子里整齐地种着各种蔬菜。
菜地旁还有一口新打的水井,几个妇女正在井边洗菜。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种的?\"郑国惊讶地问。
\"是啊!\"一个老汉笑着说,
\"自从参加水渠工程,每月都有固定工钱。我们就商量着建了新房,还开垦了菜地。\"
\"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他的媳妇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