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1/4 页)
虽说禹王肯定是对那“锦亡衍昌”的谣言心存疑虑,可毕竟是那么好的时机,他还正担心自己无法名正言顺的逼宫呢,外头就起了那样的谣言,而且禹王手底下的人也打探到,那是谢平顺弄的。禹王想,可能是谢平顺想讨好自己,邀功请赏,才弄了这么一出,而且这个司机还正是他最迫切需要的。
当下,他以为自己计划周密,梁王入长安又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他事先将梁王弄进了宫,提前藏到了他父皇的寝宫里,而他自己则在外头周密的筹谋。原以为是天衣无缝的里应外合,谁知道他挥兵直指乾清宫时,梁王已经被拿下,而他刚刚闯入大殿,就已刀斧加身,失了先机。
他们的父皇老泪纵横,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三个儿子,竟然有两个大逆不道的想让他死!梁王也就罢了,老皇帝自问虽不曾亏待他可也不曾对他有多上心,毕竟这个儿子一贯的有勇无谋不得他的欢心!
可是禹王啊!当梁王供出禹王是他的同谋时,老皇帝还是死活不信的。他不信,自己巴心巴肺捧在手心里疼爱多年的乖儿子,竟然有一天会拿剑指着他逼他退位。
其实,老皇帝确实一直想让禹王继承皇位,禹王对他而言一直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他是故意的一叶障目,只看见禹王的孝顺禹王的好,故意不去看安王的才华横溢,天纵奇才。
有时候你并不需要你的儿子有多么多么的优秀,尤其是他的优秀还衬托出了你的无能,那么这样的优秀儿子,又怎么比得上一贯最是会卖好听话的乖儿子呢?
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厌恶,尤其是这位老皇帝,观其一生,于功绩上碌碌无为,行事作风多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喜恶而来,尤其是看重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
外面流传的消息是:梁王混入长安,勾结禹王谋逆,挥兵逼宫意图早饭,安王力挽狂澜,于刀斧之下解救出当今圣上。混乱中,梁王和禹王身中流箭,不幸身亡。次日,老皇帝下了罪己诏,洋洋洒洒历数了自己登基多年的各种错误,最后,昭告天下,将皇位禅让给了安王。
消息传到新和城的时候,安王已经荣登九五,正式成为了大秦之主,而他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加封谢六郎为一品神威大将军,尊享三公待遇,是大秦立国一来,第一个平民出身的一品武将,一时间,举国沸腾。
这道圣旨明着是升了六郎的官儿,可实际上却是令秦军军心大振的一道灵丹妙药。
当兵扛枪的人绝大多是都是像六郎这样的平民出身,抛头颅洒热血的是他们没错,可论功行赏封侯拜相的永远是世家门阀子弟,他们,豁出去命也没有人能像谢六郎一样,能混到二品骠骑将军的位置上去。
大秦,不一样了!
第441章娘亲去问问他(一更)
大多数从军的寒门子弟兵,当个四品杂号将军就是顶破了天了!而谢六郎却当上了大秦的一品神威大将军,和杨力大将军一样有选拔任命的下属职位的权利了!这相当于是今上也默认了,此后大秦的军队,不再是老世家贵族门阀的天下了,寒门子弟兵,只要真正有才能的,也会有出头之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试问大秦数百年,出了谢六郎这么个天纵奇才的寒门将军,其他人如何能不跃跃欲试?一时间,秦军士气高涨,而梁王一计不成,燕士良这边已经失去了先机,如今正靠着那些人质苦苦支撑着,进不得退不得。
而江秋意这边得到的消息却是,梁王和禹王其实并没有中箭身亡,不过是被今上软禁了,交由太上皇看管,包括禹王和梁王的子女全都入了宫,其他家眷也跟着移居到了太上皇的别宫。
江秋意叹了一口气,今上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倒不是说她支持手足相残,可是禹王和梁王根本就无可救药,再加上如今大局初定,魏阀的势力显然还是让今上有所顾忌的,这么一来,禹王夺位之心不死,往后闹心事儿还在后头多着呢!
那些远在长安的事情江秋意不想去管,也确实管不着,她都想好了,等这一战打完,她就回石屏,再也不涉足长安了!六郎可以请旨驻守闸北城,那她就是举家迁移到闸北或者那附近一点的城镇也未尝不可啊!毕竟,比起披着锦绣外衣实际上内里全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势的南秦,江秋意还是更加喜欢民风淳朴的北秦的。
想着想着,手里头的锅铲便停了下来。抬头一看,是江墨走了进来。他现在负责接收一切对外的讯息,外头有什么消息,第一时间是汇总到江墨手里,再经由他汇报给江秋意。
“夫人,燕清泽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