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蒲松龄被吸引住了,他把《桑生传》改写成聊斋名篇《莲香》。
蒲松龄南游期间有两句很有名的诗:“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块磊愁。”鬼狐向来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内容,但“鬼狐史”不是单纯的鬼狐故事,而是以鬼狐写人生,以鬼狐寄托块磊愁。块磊愁是忧国忧民之愁,是屈原、司马迁那样上下求索、报国无门之愁。既想青云直上,又喜欢写小说,两者是矛盾的。蒲松龄的东家孙蕙注意到蒲松龄写小说影响求取功名,劝他说:老兄绝顶聪明,只要“敛才攻苦”,就能在科举上获得成功。所谓“敛才”就是收敛写志怪小说的才能,把精力集中到攻读圣贤书上。蒲松龄没有接受孙蕙的劝告,继续在穷困潦倒、全家食粥的情况下坚持写作。
第23节:菱角
《菱角》写稚男少女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刻画生动,有口皆碑,最妙者却无过于似乎处于次要地位的观音。胡大成之母奉佛,嘱咐儿子过观音祠“过必入叩”,感动了观音,四次给胡家帮助。第一次,大成与美丽的少女菱角一见钟情,非偶然巧合,而是观音菩萨“分来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第二次,两人订婚后,胡大成流寓湖南,流窜民间,吊影孤惶,突然遇到个四十八九岁的妇人自鬻,说:“不屑为人奴,亦不愿为人妇,但有母我者,则从之,不较直。”一个卖身者,一不做奴,二不做妇,偏偏要给买主做至高无上的母亲,天下奇闻。思母心切的胡大成却发现老妇和母亲有几分相似,带回家做母亲。这老妇,即观音大士,果然当起母亲,做得认真、称职,“炊饭织屦,劬劳若母,拂意辄谴之;而少有疾苦,则濡煦过于所生”。观音大士再不是那个手执杨柳枝,优雅而轻巧地抛洒几滴圣水,便救活人参果树的菩萨,成了俯下身子亲自做母亲的贫苦老妇,在人间吃苦,且不是一天一时。自有了观音传说起到清代,神话小说、野史杂录中,观音菩萨为哪位平民百姓煮过饭、做过衣、编过鞋?只有穷秀才才会派给至高无上的菩萨如此苦差。观音对胡家第三次帮助是以法术将离散的菱角摄来,让她与大成团圆。观音化成的老母先要考验儿子是否忠于爱情,提出要给胡大成娶亲,胡大成回答:“儿自有妇,但间阻南北耳。”且哭着说:“结发之盟不可背。”观音试出了大成的诚意,其慧眼又看到菱角被父逼嫁、誓死不从,便用分身法活动起来。一方面是“母”的身份,认真为儿子准备婚礼;一方面是神的身份,摄取千里之外的菱角。因为父亲将菱角另许他人,她被人“强置车中”。观音点化出“四人荷肩舆”接走她,再亲手把菱角推进胡大成的居所:“此汝夫家,但入勿哭。”在塑造了平民观音的世俗形象后,蒲松龄笔头一转,写出观音对胡家的第四次帮助:胡母战乱中“奔伏涧谷”、“一夜,噪言寇至”,突然,“有童子以骑授母”,这马转眼间到了湖北湖南交界的洞庭湖上,如履平地,“踏水奔腾,蹄下不波”。胡母下骑,马化为金毛犼。金毛犼正是传说中观音的坐骑。蒲松龄让观音的坐骑出现,暗点“媪”即观音。蒲松龄写这个观音故事当然是他“佛法无边”思想的表现,但他精心雕镂的平民观音形象,在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却卓尔不群。╥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观世音变成了穷人的慈母,是蒲松龄将神仙平民化的例证之一。作为一个穷秀才,一个经常处在生活磨难之中的养家人,蒲松龄最乐意花些笔墨的,正是千百年来与老百姓生老病死、穷通祸福有关系的神仙,那些带有“大众”色彩的神仙,非常具有人情味儿的神仙。这些可爱的神仙在执行上天交给的原本是破坏性任务时,竟会千方百计回护百姓,这不能不看成是基于保护良民的“幻由人生”艺术哲学和对前人题材的天才创造。
比如雹神的故事。淄川人王筠苍在南方做官时,到龙虎山拜望天师,天师介绍一位长着长胡子的随从,说“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雹神恰好奉命要到章丘布散雷雹,王筠苍因为章丘跟故乡淄川接壤,向雹神乞求。雹神说:这是上帝的命令,无法更改。天师就提出一个通情达理、解救一方黎民的办法:“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结果,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比如柳树神的故事。明末山东部分地区发生蝗灾,渐渐接近沂州。沂州令很焦心,有一天,他梦到一个秀才来访,头戴高冠,身穿绿衣,说他有办法对付蝗虫:明天西南方向有个妇人骑着头大肚子毛驴来,她就是蝗神,哀求她,就可以免除沂州的蝗灾。沂州令听了,第二天,早早到西南方向等候,果然见一个骑毛驴的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