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给始皇开直播答题 > 第20章 淮南三叛

第20章 淮南三叛(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不良人之拯救意难平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异界,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过日子远东新纪元1630荒野种地,把自己种成了护国将军开局入赘将军府,我成了文圣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坐断满江红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异域使命新楚殖民大明穿越成为大乾五皇子猎人:红蓝手开始的红眼病揍敌客大秦:开局祖龙先祖曹操请登基,皇帝我不当了崩铁模拟:乱破居然变成了病娇港综:开局召唤极限战士兵临城下之大汉再起!

方块扫视一圈,笑着说道:“看你们都对淮南三叛很感兴趣,那我讲一讲。

王凌之叛:

事件背景: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正月,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并掌握朝政大权。镇守淮南的太尉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受制于司马懿,打算迎立楚王曹彪到许昌为帝。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他们舅甥俩都统领兵马,承担守卫淮南、防备孙吴的重任。王凌镇守扬州淮南,令狐愚担任兖州刺史,屯兵之地在平阿,与王凌所在治所寿春直线距离仅约40公里,且楚王曹彪的封国虽在淮南,但居住地在兖州的白马,与寿春相隔约350公里,而白马所属的兖州是令狐愚的辖区,联系起来可以减少阻碍、避人耳目。

经过: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到白马县探望曹彪并暗中往来。王凌又派心腹侍从前往洛阳,将密谋之事告诉儿子王广,王广劝谏王凌不要带头废立皇帝,王凌不听。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张式去与曹彪联络,张式还未回来,令狐愚就病死了。次年,天上星宿出现异象,王凌认为预示淮南地区将出现显贵人物,更加坚定谋立曹彪为帝的想法。公元251年四月,王凌听说东吴出军堵塞涂水,想借此机会举兵反叛,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并上奏朝廷请求讨伐吴国,朝廷下诏不同意。王凌于是加紧策划,派部将杨弘与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联系,不料杨弘、黄华将王凌密谋的事情告诉了太傅司马懿。司马懿得知王凌反叛,随即亲率大军从水路讨伐王凌,大军出发前,先下诏书赦免了王凌的罪行,又让王凌的儿子王广写信劝告父亲投降。王凌还未行动,司马懿的大军就到达百尺堰,进逼王凌。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只身乘船前来迎接司马懿,派遣下属王彧前去请罪,并上交朝廷授予的印绶、节杖、斧钺。司马懿大军驻扎在丘头,王凌赤裸上身反绑双手站在河岸边。司马懿拿出皇帝的诏书,派主簿解开王凌的绳索,让他穿上衣服,召见王凌,给予慰问,将印绶、节杖、斧钺交还。王凌被赦免后,以为凭借元勋旧臣的身份,朝廷不再怀疑他,于是乘小船打算跟上司马懿的船队,司马懿派人阻拦王凌,王凌这才知道司马懿还是将他当外人看待。王凌站在船头对司马懿表示,只需要一纸命令就能将自己召回朝廷,自己不敢不从,何必率领大军前来。司马懿回应,表示王凌并不是一纸命令就愿意屈服的人。王凌认为司马懿有负于自己,司马懿表示自己宁愿有负于王凌,也不愿有负于国家。言罢,司马懿派遣步骑六百人护送王凌返回京城。王凌试探性地索要棺材的铁钉,以推测司马懿的意思,司马懿直接命人将棺材的铁钉给了他,王凌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同年五月,王凌走到项县,服毒自杀。

- 后续:王凌死后,司马懿率领大军抵达寿春,张式等人自首,叛乱被彻底平定。司马懿继续追究此事,楚王曹彪被赐死,与此事有关的人都被夷灭三族。朝议认为以王凌与令狐愚的罪行,就算死了也要被戮尸劈棺,于是命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暴尸三日,又把他们的印章和绶带、官服烧掉,将裸露的尸体丢进墓坑草草掩埋。为了杜绝曹魏宗室再次参与叛乱,司马懿下令将魏国宗室诸王都囚禁在邺城,派人严加看管,不许他们互相接触。司马懿从寿春班师回朝,曹芳派太仆庾嶷带着符节,诏命擢升司马懿为相国,晋爵安平郡公,司马懿上书辞让。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到贾逵、王凌在梦中作祟,心中十分憎恶。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于洛阳。

毋丘俭与文钦之叛:

事件背景: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升任大将军,继续掌握朝政大权。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正月,魏帝曹芳不满司马师专权,密谋废黜司马师,不料事情泄露,司马师联合郭太后废黜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擅行废立,引起本就对他有怨的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不安。毋丘俭时任镇东将军,率军镇守淮南,驻扎在寿春。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毋丘俭深受信用,与太常卿夏侯玄、中书令李丰交情深厚。夏侯玄、李丰等人谋诛司马师,因事情败露而被诛杀,毋丘俭心中不安。文钦时任扬州刺史,与毋丘俭一同镇守淮南,他与已故大将军曹爽是同乡,曾得到曹爽恩遇。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文钦心中恐惧,又因虚报军功遭到司马师的打压,因此对司马氏怀恨不已。毋丘俭到了淮南后,想方设法笼络文钦,两人关系极为融洽。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在朝中担任治书侍御史,提前得知父亲打算举兵起事,写信表示支持,并暗中携家属离开京城。

-经过:公元25

目录
我的神级支付宝漫威之铁盾新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