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在警察局里,狡猾的莫洛迪百般抵赖,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可是他的同伙霍顿则是竹筒里倒豆子,把一切都交代了,而霍顿的那位不明真相的小情人,吓得在一边哭了起来。根据霍顿的交代,乔治·史密斯和几名特工马上驱车来到了克兰利花园路45号,将罗森伯格夫妇抓获了。
一开始,罗森伯格还想抵赖,说自己是一名守法的书商,是一位慈善家。乔治·史密斯问他:“罗森伯格先生,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到你们这里来的那位先生是谁?”
罗森伯格夫妇一听什么都明白了,他们脸色骤变,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败露了。
在逮捕罗森伯格夫妇时,安全局再三强调一定要注意保密,不要把这次行动张扬出去。可是,面对这样的一个重大胜利,伦敦警察局的侦探史密斯却欣喜若狂,很快就把这件事给传出去了。安全局知道后,大为光火,因为事情并不像史密斯等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次行动尽管破获了一个大的间谍网,抓获了克格勃驻伦敦情报站站长莫洛迪——莫洛迪是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抓获的最重要的苏联间谍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抓捕的阿贝尔上校——但是,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彼得·赖特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赖特发现,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莫洛迪在落网之前,苏联克格勃总部就已经知道莫洛迪暴露了,但是并没有将他撤回去,反而把他送到英国来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苏联人为了保护英国安全局内部那个泄露机密的内奸!因为那个内奸比莫洛迪更“值钱”,所以他们只好“丢卒保车”。
那么,这个内奸到底是谁呢?赖特百思不得其解。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安全局反间谍处处长琼斯进行了汇报。很快,赖特的这种猜测又被传到安全局局长霍利斯和副局长米切尔的耳朵里。但是,安全局的这些高层领导们听到了这种猜测后,却非常不高兴。他们认为,如果真如赖特所猜测的那样,安全局的几十名情报官员,岂不都成了怀疑的对象?
于是,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但是,随着一些新的苏联叛逃者陆续来到英国,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开始浮出水面——彼得·赖特的猜疑并非空穴来风,在英国情报机构内部的确有“鼹鼠”存在。
第五十四章 长成了“疑似鼹鼠”
鼹鼠原本是一种体态很小、长约10余厘米的哺乳动物,但其破坏能力却不可低估,所以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就把那些破坏力极强、吃里爬外的间谍比喻为“鼹鼠”。而当年在英国的情报机构中,“鼹鼠”却成了“苏联间谍”的专用代名词。
就在莫洛迪间谍案破获不久,苏联谍报人员戈利钦叛逃到了英国。戈利钦来到英国后,言之凿凿地声称,克格勃特工已经完全渗透了英国的情报机关,无论是英国秘密情报局还是英国安全局的任何文件,他们随时都能搞到,就像探囊取物那么简单。
戈利钦的话顿时让英国人乱了方寸。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英国不就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堡!早就怀疑在英国情报机构存在内奸的彼得·赖特听到这些话之后,更坚定了自己当时的猜测,于是他开始暗中调查安全局的情报官。
可想而知,这种调查的难度是巨大的。尽管有那些苏联的叛逃者为赖特的调查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要在尘封已久的档案中寻找蛛丝马迹,还要得到相关同僚的密切配合,仅仅靠赖特一个人是无法办到的。于是,赖特找到了秘密情报局局长怀特,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他的支持;接着,赖特又找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安全局局长霍利斯,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赖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最后霍利斯终于同意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近30年来苏联克格勃间谍对英国情报机构的渗透情况,并由赖特担任这个调查委员会主席。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追查“鼹鼠”行动就这样展开了。
这场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也只能是在秘密中进行。许多调查工作,除了调查委员会中的几个人知情外,对外一律保密。调查委员会首先从英国安全局的内部调查档案与资料入手,希望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找到那些“鼹鼠”的线索;其次,他们还要在那些叛逃到西方的苏联间谍身上下工夫。
经过一番努力,调查委员会从秘密情报局几份有关的资料中发现,1945年叛逃到苏联驻渥太华大使馆的译员古曾科曾经说过,苏联在西方有一个“原子能间谍网”,其中有一个代号为“埃利”的间谍。那个“原子能间谍网”当时已经破获了,但是那个代号为“埃利”的间谍却下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