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1/4 页)
这当然是屈完强词夺理。天下都这样,你们楚国这样就对了吗?这是用普遍性来强调楚国行事的正确性。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强词夺理,那也是不对。
这次辩论以管仲完胜告终,屈完说完麾车便回。
管仲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建议齐桓公紧逼进军,因为他觉得楚国人实在是很倔强,光凭说恐怕不能服众。
于是齐桓公传令八支军队一齐进发,直到陉山,此地离汉水就不远了。管仲下令就在此地驻扎,不必轻进。诸侯对此却有了不同意见,眼看就到了汉水了,为何在此地驻扎?难道去汉水要收过路费?何不一鼓作气,直接打过汉水去!
管仲说道,“楚国既然派遣出使者,那必然就有所准备。如果一旦交兵,必然不可分解。现在我们在此地驻扎,可以遥望楚军形势,楚国如果害怕我们人多势众,那时必然会派遣使者前来,我们正好逼他们求和。我们就是为了讨伐楚国才发兵的,最后能够让楚国心服口服,那不是很好吗?”
诸侯当然不相信管仲说的话,议论纷纷。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管仲的战略眼光。单凭齐国召集了七国诸侯的势力,当然能够将楚国打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能够结合外交,不必发动战争,就令楚国俯首称臣,岂不是避免了战争带来的损失,同时更加让齐国威名远扬?说穿了,管仲希望的只是战略威慑,不必真正动武,只要楚国能够求和足矣。即使按照常规做法,齐国率领七国诸侯打败了楚国,第一是损失惨重,第二是齐国与楚国从此结下深仇大恨,距离楚国的报复恐怕不远而且不可避免了。实力雄厚的两个国家,避免正面交锋能够决一胜负,恐怕是负面影响最小的做法。
再说楚成王已经拜子文为大将,穷尽全国兵力在汉南驻防,就等着诸侯军马渡过汉水的机会趁机而动。不料有探马来报,诸侯的军队到了陉山居然就此驻扎,按兵不动了。
按兵不动,难道他们是来旅游的吗?或者是来的人太多,干粮没带够?
子文进言道,“管仲是真正的军事家,现在八国军队按兵不动,肯定是有所谋划。不如主公再派使臣前往,探听虚实,看看齐国的意向,或战或和,再决定不晚。”
子文的意见一是看看齐国到底打的什么鬼主意,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希望能避免这次战争最好。傻子都知道,人家八个打你们一个,后果是什么。你以为是张无忌,还能来个乾坤大挪移啊?
楚成王问道,“那你看这次派谁去比较好?”
子文建议道,“上一次屈完前往,已经和管仲有所对话,不如这次还是派屈完前往。”
屈完一听,好么,这什么好差事,还总是派我去呢?但是眼看国家危难当头,屈完还是建议道,“上一次管仲责备我们楚国不进贡包茅,臣已经承认了这个罪责。如果主公决定要请成,那臣责无旁贷。但是如果您这次决定要打仗了,那您还是派遣别人吧!”
屈完也不是傻子,明明我们楚国理屈词穷,还让我去丢人现眼呢?事先说好了怎么办,能求和我就去,要打仗算了,您看谁能去您赶紧派谁去。
楚成王事到如今也是一头乱麻,只要能够把这件事情赶紧了解了,管他是战是和呢。楚成王当下表示,是战是和,全凭屈完做主,自己绝对不会干涉。
这其实就是已经同意了屈完请成了。
如果打仗,还能领导一点决心没有吗?
屈完得到了楚成王的肯定,雄纠纠气昂昂前往齐国大营求和去也。
第三十九章 声势惊人
屈完奉楚成王之命再次来到齐军大营,拜见齐桓公。管仲一听立马断定,楚国使臣这次前来那肯定是请和的,建议齐桓公以礼待之。屈完见礼已毕,齐桓公问道,“不知道屈完大夫此次前来有何贵干呢?”
当然是求和来了,您不兴师动众的发动七国诸侯打我们,我们还能求和吗?
屈完明白自己这次来就是代表楚国求和来了,没奈何只能认真说道,“寡君由于不进贡的缘故,导致您发兵讨伐我们,现在寡君已经知道错了,您如果退兵,我们难道还敢不听从您的吩咐吗?”
求和了这就?
管仲真神了嘿!
齐桓公心里这个美啊,楚国不是很厉害的吗?怎么还没开始就求饶了?还得是管仲料事如神!
齐桓公乐开了花,但是还依旧矜持的说道,“大夫如果能够辅佐楚王谨修旧职,我还能有什么不好对周天子说的呢?”
这话说的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