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萧湘挑眉看去,见那人一身僧袍,却不若其它僧人满身的出尘之气,倒是多了几分人味。李恪面露微笑,打趣道:“哪里,会昌寺的素斋若是坏了口味,怕是恪再无地方寻这等美味。”
两人对答之间,竟是十分熟悉,仿佛是旧识。
“如此甚好,”那僧人抚掌大笑,“今天可要多饮几杯。”言罢便将两人往里带,萧湘随着李恪慢行,一路看去,竟有许多衣着华丽之人推杯换盏。
那僧人将两人带至一处桌几,让两人坐下,也不多问,便自做主的为两人点了菜。李恪竟然也没反对,只是让他加了品桂花酿。
萧湘本想发问,却见那僧人又在门口同另处香客说话,便明白这僧人怕是会昌寺中地位极低的,被发配至此处做了跑堂的。
不由有些好笑。
看来无论在什么地方,权势始终是重要的,连这佛门清净之地也脱不了俗。
环视一周,萧湘发现自己同李恪坐的这处竟是别有洞天。这里几乎可以算得上一雅间。此处在二楼,桌子乃临窗而设,居高临下正看见楼前湖中水色。而从这个角度看去,先前的残荷正是有规律的排着,组成一个佛家的“卍”字。
也只有在高处才看的出,看来这设计者的确别有匠心。
而同方才一楼的敞开也不同,这里桌距极大,整个二楼只有十张桌子,每个都挂了竹制的门帘,进来出去,须得打过帘子方可。她目光落在身后的墙上,只见上面有一个类似换气扇的设备,是用竹片制成的风扇,此刻正高速旋转。
萧湘顿时一惊,难道这个时代,除去自己之外,还有从现代穿越而来的灵魂吗?她不由上前一步,仔细一看,那风扇却是以水力驱动,楼下的湖边架了数十架水车,水车带动风扇,将楼内的空气排换。
那风扇边上放了个银制的镂空香炉,炉中黑乎乎的,放置的全是木炭。排气加上吸味的木炭,莫怪这楼中什么异味也没有。
她不由感叹古人的智慧,又转过身,打量着雅间之内的摆设。
东边日出西边雨(2)
除去红木的桌椅外,这雅间的角落里还放了一盆文竹,翠绿可爱,李恪背后的墙上还挂有一幅字,上书:“不可居无竹”。
看字的筋骨,竟然同那日在李恪的宣德殿中看到的字极是相似。她目光中便带了疑惑,转头看向李恪。
李恪仍旧一脸淡雅的笑容,见萧湘望来,微微点了点头。
萧湘却是不解,不知道他点什么头……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字的下角有一鲜红的印章,好在印章并非难解的篆字,乃是普通的楷书,这才看的懂。
竟然是李恪手书。
“原来这是恪哥哥写的,”她不由赞叹,“虽然我对书法没有什么研究,但这字俊秀飞扬,看上去便教人赏心悦目。”
她的确不太懂书法,连书法几大名家也只知道个王曦之和颜真卿……此刻便再找不出溢美之词,好在李恪看上去也不甚在意,只听他笑道:“湘儿的嘴巴是越发的甜了,方才真不该点桂花酿,再这么甜下去,恐怕蜜蜂都要奔你这嘴巴来了。”
说笑间,先前点的菜式便一一送了上来。
萧湘并非没吃过素斋,在现代时,南京鸡鸣寺、栖霞寺;常州天宁寺等地的素斋也是十分出名,自己同朋友慕名去过,口味的确不错。但她此时却被眼前的菜点全然吸引住了目光。这菜式与现代的完全不同,光是摆放上,就显得极为精美。
就单看这暖胃的羹。
整个道以金色为底色,中间却铺陈开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花下莲叶田田,翠绿醉人。三种色彩间杂在一起,竟然完全不混,却像是一幅白描,美仑美焕。
她一脸惊讶的表情,李恪见了,不由笑道:“这金色的是玉米羹,白的是银杏汁,绿的是荷叶羹。玉米羹和银杏汁都偏甜,荷叶则解腻,三种配在一起吃,别有风味。”说着便为她盛了一碗,白色的瓷勺混搅下去,画面顿时被破坏,看的萧湘一阵心疼。
不过破坏也就破坏了,她用碗中的小勺轻舀了,送入口中。一股甜美清香在口中漾开,醇厚的让人恨不得连舌头也一并吞了下去。
果然好吃。
李恪的手指又滑过其它的几品菜式,皆是摆设精美,口感一流。
萧湘不由感叹这古人会享受,这些菜式若是能流传至后世,恐怕那些菜馆要笑的嘴都合不拢了。
心中顿时大叹可惜,手上却忙不迭的夹了菜往口中送。
不过这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