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一切安排妥当,孙德清叫来茶房,先赏了一张钞票。那茶房见了钞票,眉开眼笑地说:“先生,有事尽管吩咐。”
“你知道沙市的福昌祥吗?”
“知道,知道。这十里八街的。我都熟悉。”
茶房点头哈腰地回答。
孙德清瞥了茶房一眼,“你把这封信送到福昌祥去。”
“是,先生,我这就去。”茶房哈着腰退了出去。
茶房走后,许光达说:“你这戏演得不坏,满有派头哩!”
“我真怕演得不像。”
中西旅社的门前,一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走了进来。这个人身穿浅色灰长衫,头戴黑色礼帽,手拎着皮箱,在茶房的引导下走上楼来。
许光达注意到来人彬彬有礼,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与机敏。
寒暄一番之后,来人问道:“我要的东西,不知贵公司经理请你们带来了没有?”
许光达从皮箱里拿出一本线装《红楼梦》递了过去,“这是我们老板带给你的一本书。”
“谢谢。”来人接过书,看看许光达,又转过头来望了望坐在椅子上的孙德清,“这是多少回本的?”
“一百二十回本。”孙德清肯定地回答。
“噢。”那人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随便翻了翻书,当他翻到第五回时,见回目的上方用清秀的楷书写着一首诗: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饴菊花酒,冬吟白雪诗。
在来人翻看这本《红楼梦》时,许光达注视着来人的表情,见他脸上浮出了欣然的笑容,便猜得八九不离十了——他准是我们要找的交通员!
许光达向孙德清投去了目光,两人目光相对,看来孙德清也觉察到了。
那人合上书,站起身,握着许光达和孙德清的手,向周围瞥了一眼,然后把目光转向他们,低声说:“同志,你们辛苦了!”
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来的这个人,正是鄂西特委的秘密交通员。
许光达回想起两天前先到了武汉,联络点在汉口大水巷的一家叫“德源号”的杂货店里。孙德清对许光达说:“德华,咱们别一道去。我去联络,你在街上望风,我不打招呼,你别过来,如有不测,相机行事。如果联络点出了问题,去沙市找第二个联络点。”
“好,不过,我又改名了,你要叫我‘光达’!”
两人在街上分手,装作陌生人。“德源号”在巷口东边,西边还有一家卖糕点的小铺,许光达一面挑选着点心,一面注视着孙德清的动静。他见孙德清走出“德源号”向北而去,后面有个人跟着他,便匆匆付了钱走了出来。
“坏了。他被人盯上了。”许光达悄悄跟在那人后面。思忖着,怎么办?
眉头一皱,有了主意。
“喂!老兄,你上哪儿去了?我买的这糕点不知团总太太爱不爱吃?”
许光达紧跑几步追上那家伙,拍着肩膀大声问。
那家伙回头一看,并不认识许光达,骂了句:“你瞎了眼了,什么团总军总的!”说着,转身又去追孙德清,可是孙德清早已无影无踪了。
他们脱身后,便来到了沙市。
晚上,交通员来到中西旅社,把他们接到了“福昌祥”。
东方鱼肚白色,天渐渐亮了起来,长江岸边,渔船穿梭,货船扯篷,收网打桨,上货卸货,热闹非凡。一个职员模样的人领着两个渔民打扮的年轻人来到江边,径直朝一只小木船走去。那职员模样的人高声叫道:“喂,郝伯,你要雇的工我给你找来了。你瞧瞧,这两个伢子怎么样?”
渔船里钻出一个看上去有四十来岁的渔民,古铜色的脸上涌起道道皱纹。他手搭凉棚,向两个年轻人端详了一会儿。
“行啊,试试吧。谢谢你了。”
郝伯示意:“伢子们,上船吧。”交通员把孙德清和许光达送上了船,又低声说:“多保重,一切听从郝伯安排。我走了,再见!”
“伢子们,收缆绳开船!”郝伯向他们使了个眼色,大声喊起来。
郝伯顺手一点手中的竹篙,小船轻快地离开江岸,临江而下。
船到江心,郝伯低声嘱咐他们:“江上民团关卡不少,不过也不用害怕。
这些乌龟王八蛋不过是想弄点外快。有了情况,不用慌,看我的眼色行事。
记住,你们是我雇来的,可要装得像一点。“
许光达和孙德清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