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宁夏之难(第1/1 页)
第九十六章 宁夏之难 在太子渠上这一件事情,似乎仅仅是一件小事,只是朱祁镇出巡之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即便如此,朱祁镇也不想在兰州久留了。 毕竟,朱祁镇的行程规划,在出京之前,就已经敲定了。 朱祁镇终于在秋季到南京,巡视过江南之后,在南京过冬,明年从大运河回京。 朱祁镇在沙漠之中耽搁的时间已经不少了。他正想上了铁路,抓紧时间赶路。当然了,从另外一个隐秘的角度来看,也是朱祁镇对西北残破的局面,不想多看,也不忍多看。 朱祁镇秉政多年,对西北不可谓不重视,调集了好多名臣镇抚,将大量钱粮都在砸在这一条难以修建的西北铁路上,如果避开艰险,在其他好修建的地方修建铁路,比如东北,早就不知道修城多少条铁路了。 不就是为了西北民生。 再加上,朱祁镇也基本解除了西北地区的军事义务。否则还如之前,西北地区承受三面敌人,民生凋敝到不知道什么样子了。 只是即便朱祁镇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是细细看来,朱祁镇一点成就感都没有,甚至有一种自我否定的感觉。大部分亩产不足一石,很多时候百姓食水也未必能够保证。让朱祁镇如何高兴起来。 而朱祁镇想改变,却也不能改变。 朱祁镇只是皇帝,不是神仙。 不可能一挥手之间,山河变色。这种特产是沙子的地方,朱祁镇能有什么办法? 只能早早离开,不去看罢了。 不过,在朱祁镇准备从驰道离开的时候,韩文却忽然跪在地面上,说道:“臣请陛下,更改行程,先去一地。” 朱祁镇看了丘浚一眼,却见丘浚的眼里也大有错愕之感。才相信,这一件事情并不是丘浚指使的,问道:“何地?” 韩文说道:“兰州有驰道到宁夏,而宁夏也有驰道连接关中,不过耽搁陛下大事,只是宁夏之惨,臣实在不敢直视,也非笔墨可书。臣请陛下往巡,抚民危难之中。” 朱祁镇一听,立即问道:“宁夏这几年不好过,朕是知道的,但是不是年年有赈济吗?” 韩文说道:“这些赈济根本不够,户部仅仅言成例而已,然宁夏岂能用成例?” 丘浚听了,忍不住皱眉说道:“韩巡抚,慎言。” 而今内阁势大,六部尚书虽然还有一定的独立权利,但是渐渐成为内阁的附属衙门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户部做出的决定,内阁要为之背书才行。 韩文说道:“臣为陕西巡抚,在陛下面前,直言奏事,有何可慎言的地方?还请丘阁老好好说说。” 丘浚听了,顿时暗怒。 其实他倒不是对韩文所说的事情不相信,而是他对韩文这种不讲规矩的事情,大为不满意。 诚然陕西巡抚放在大明也是能算入重臣之列的。朱祁镇对这种重臣的奏疏,从来是从司礼监直入乾清宫的。之前朱祁镇是自己批阅,但是而今精力不济,固然是让内阁处置,但却也先行过目,虽然不全部看,浏览一些,抽出几本批阅。 所以,这就是韩文所言的直言奏事的权利,也就是他向皇帝进言,在程序上不需要任何转呈。 但是即便韩文有这个权力,他就不是丘浚的下属了? 笑话。 大明文官都在内阁之下,即便吏部尚书也要低头,何况一个小小的陕西巡抚。越级奏事,从来是大忌。 韩文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已经多次上奏此事了,但是户部一直不给钱,而陕西从来是一穷省,而今也是如此。省里能支援宁夏的钱粮根本没有多少。他也是不得不为之。他或许能走程序,但是有不知道多少百姓,嗷嗷待哺,却是等不了程序走完的。 朱祁镇说道:“好了,宁夏怎么了?” 韩文说道:“陛下,从正统四十年来,宁夏旱灾地震连接不断,几乎年年有震与大旱相连,赤地千里,白骨暴露,实在非太平盛世之象。” “怎么赈的灾?”朱祁镇问道:“难道户部没有拨款吗?” 宁夏的情况,朱祁镇并非不知道。 只是但凡赈灾,朱祁镇从来没有不批的,甚至是宁可多批不会少批的,而今朝廷钱粮不缺,在这上面更是肯花钱。而且大明文官的赈灾能力并不弱,毕竟大明这些年称得上是多灾多难,赈灾根本是传统艺能了。 一般情况下,赈灾款到位。朱祁镇就不必多操心,即便操心,也是在赈灾之后,将在赈灾之中揩油的官员,一一处置了。 所以,他以为宁夏也是如此。 “拨了。”韩文说道:“但是不够。” 丘浚说道:“此事,臣知晓一二。宁夏赈灾款是按户部的章程,依照以往最大的成例来的。” 大明各种自然灾害特别多,所以户部就形成了类似于预案一样的东西。报上来的灾害分级,然后拨款的。 韩文说道:“陛下,如果再不妥善处置宁夏局面,臣担心宁夏非大明所有。”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