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4 页)
在黄巾之乱中,张涵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只是维护了地方安定,帮助冀州收复了两个小县而已。而且,还把其中之一焚成了废墟。好在灵帝、张让等十常侍和何进都惦记着张涵风雨无阻、一心一意给他们送礼的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也没忘了张涵,给他加了个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算是高官了,但只是个虚职,并没有实际职权,若是加光禄大夫录录尚书事,那就厉害了,职比尚书。当然,就算给张涵一个尚书,他也不会愿意去的,还是老老实实待在青州,做这个很有前途的刺史好了。
伍子方统领骑军,先剿平平原郡乱民,又突袭俞县渡口,断了黄巾的归路,最后带兵援助高国县,还收复了一县,在张涵的推荐下,被征为平寇校尉,统领青州州兵。虽然职权范围与以前相同,但以前是吏,如今也是比二千石的高官。
禹国县刘子平辅助守城有功,平原郢太守朱雍特举荐刘子平为孝廉,但刘子平很干脆地拒绝了口大汉国前途无亮,刘子平对当官也就不那么热衷了。再说,大汉国如今尚未当官,先要掏出相当于几十年秩俸的“买官钱”,心不够黑的人,没有谁愿意去当官。
当然,张涵的收获不止于此。返回青州以后,张涵就解散了大军,各郡国兵哪儿来哪儿去,重新返回各自的郡国。但是,张涵知会了各郡国后,暂时保留了骑军,青州的流民众多,张涵手里不能没有一只机动部队。
通过整军祖练和统兵征战,张涵成功在青州君国兵中,建立了不错的声望——伙食好、打胜仗、少死人,将士们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了。所有这些将领在解散之后,都专程到张涵的府上来探塑张涵,张涵对此深感满意。
无论是参杂了趋炎附势,还是单纯对张涵有好感,张涵一概欢迎,来者不拒。忠诚心都是慢慢培养的,愿意来,就是看好张涵。反正,能为他效力即可——张涵对人心没有太高的期望。
俞县一百三十七名老弱,张涵都给予了妥善安置。能投亲靠友的,张涵都派人送他们去投靠亲友:自家有产业的,张涵也派人帮助其自立;而那些无依无靠,无路可走的七十四人,则被张涵带回了临渑安置。谈不上仁慈,张涵就是求个心安。不过,张涵能安置这一百多人,却安置不了涌入青州的百万流民。
青州向来有安置流民的传统,涌入青州的流民日众,数量很快就超过了预计的三十万众,而且数量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
待青州想方设法安置流民的消息传出以后,附近地区的流民,更是大批大批的涌入青州,数量之大触目惊心。
所以,黄巾之乱以后,张涵立即命人广为宣传,鼓励流民返回乡里。这个办法果然有效,汉人素重乡土,又有田宅在乡,流民多半都会返回冀州的,青州立刻压力大减。然而,滞留在青州的流民仍然超过了五十万众。
流民们吃草根,吃树皮,吃一切可吃的,但每天仍有数以百计的流民死于饥饿。在这种情况下,皇甫嵩还写来书信讨要粮草。张涵勃然大怒,忍不住上奏灵帝,与皇甫嵩打起了笔墨官司。
张涵的举动自然是蚨蝓撼大树,皇甫嵩平定黄巾之后,立有大功,被拜为左车骑将车,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灵帝那么爱钱的人,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瞻济饥民,灵帝都准了。青州也是富裕之地,又未遇兵祸,灵帝在此事上,自然也不可能支持张涵。
张涵还是被迫出了五十万石粮食,令他心痛不已。皇甫嵩倒得了个好名声,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第二十二章 活人令
“噹!噹!噹!青州刺史张大人有令:
凡身为擅长捕鱼者,无论青州本地居民,或举家移居青州者,或有青州本地可信居民做保者,皆可至各地官府,申请领取一艘百石以下海船及捕渔网具,同时,须在三年之内平均每日交纳若干石鱼——百石大船日缴十石鱼,依此类推。到期后,即可获得该船……”
“噹!噹!噹!青州刺史有令……”
更夫老田眯着眼睛,缓步走在临谐的大街里巷只,这些道路他已经走了十多年,早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闭着眼睛都能走,他边走边敲锣大声呼喊,沙哑的嗓音回荡着飘进千家万户。同样的命令已经传往各郡国,不久以后,这个命令就会传遍青州了。
正走到一个拐弯处,老田州要转弯,身后“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只大手从身后伸过来,一把揪住他的衣服领子,险些没把他的衣服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