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序(1)
牧牛儿朱元璋历经人世艰辛坎坷,因为家破人亡,不得已出家皇觉寺,却又受尽了欺凌。朱元璋在四处托钵朝不保夕的数年游方僧生涯后,只得投奔舅父郭光卿,不想仍是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于是马秀英因暗中相助而让两人有了那份千古经典爱情……
大盐枭郭光卿因为抗税起义而被杀,为他复仇的郭子兴初战成功,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朱元璋的智勇过人开始让他崭露头角。为了收服朱元璋,郭子兴不仅让他总督军马,而且还在中秋之夜设下了温柔陷阱……
因为小人作梗,无能又胆小的郭子兴又要计杀威望日重的朱元璋,不想却被一个他最最意想不到的人给泄了密……
■ 爱情,一个不老的传说
朱元璋的父亲世珍老汉是个普通的庄稼汉,他和所有的庄稼汉一样,先是娶妻来家,然后就生子,生了一个又一个,朱元璋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免不得费用日增,任凭他们一家人如何勤且俭地度日,无奈时难年荒,入不敷出。这一年濠泗一带大闹饥荒,兼行瘟疫。这一年是朱元璋命运的转折点,没有这一年就没有日后成为一代开国之君的朱元璋,没有这一年,朱元璋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在乡间牧牛的聪明的庄稼汉,但是历史没有这样安排,历史通过这一年让朱元璋从此背离了那似乎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的庄稼汉的人生轨迹,他在这样如此倒霉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艰难到了极点的一年以后,一步步地走进了历史大舞台,从此成为了千秋风云人物。
朱元璋的父母世珍老夫妇相继病逝,不久元璋长兄朱镇又罹疫身亡,家中一贫如洗,连备办棺木的钱都没有。谁料祸不单行,元璋二哥朱镗、三哥朱钊又染上了疫病,一同去世,偌大的一户人家只剩了他与嫂子、小侄儿两三人,相对涕泪满襟。十八岁的元璋由悲伤而沮丧,日夕彷徨,辗转踌躇,无路可走中忽然决定投皇觉寺剃度为僧。可是寺内众僧瞧不起元璋,逼得他昼不得食,夜不得眠。到底是年少气盛,元璋忍受不了了,就在一天晚上逃离了皇觉寺,此后的日子里,他托了钵盂,越水登山,云游四方,随处募食,餐风露宿,行脚僧的困苦真是说不尽。运气好的时候,遇着些善良大方的施主,但究竟仰食他人,朝不保夕,让元璋的心里仍然很不是个滋味;运气坏的时候便险些做了沟中瘠、道旁殣。可不论怎么样艰难困苦,朱元璋都咬紧牙关坚强地活着。
朱元璋在过了三年多这样的生活之后,仍旧是一个光头和尚,袱被外无行李,钵盂外无长物。光头和尚朱元璋于是停止了云游生涯,返回了皇觉寺。
这个时候的皇觉寺已是尘丝蛛网布满殿庑,香火沉沉,禅床寂寂,据邻人介绍说原因是,连岁荒年,寇盗四起,民生凋敝,米珠薪桂,哪有什么余力供养这一班游手坐食的僧侣,于是僧侣们不能熬清受淡,便统同散去。
朱元璋于是便暂做住持,住在了皇觉寺里。又是三四年后,朱元璋决定投奔舅父郭光卿,听人说舅父如今在滁州混得很不错,元璋寻思舅父没有儿女,自己若去,一定会很喜欢。等到积蓄了些川资,元璋不日就上路了,此一去便开始了他的辉煌生涯。
果如听说的那样,这个时候的郭光卿在滁州做着盐贩生意,手下竟有一两千个帮手,真是轰轰烈烈。郭光卿见了朱元璋非常欢喜,也果然如所料想的一样。只有一样是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郭光卿时常在外,朱元璋住在家里,一家大小,差不多没一个人看他顺眼的,尤其是郭光卿的堂房侄子,见元璋来了,深怕光卿收他做了义子,将来分去了家产,越发把朱元璋当成了眼中钉,常常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就和那些势利眼的婢仆们串通好了不许元璋吃喝。
朱元璋于是天天得挨个一两顿的饿。朱元璋几番也如当年在皇觉寺一样忍耐不住,可是他决心坚持而不是逃避,他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他相信他会克制自己成功的,他一直深深地认定了一个理儿,那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个人就将一事无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2)
而这一切在郭光卿的养女马秀英姑娘的眼中,就让她感动感慨至极,因为她看到了一个无辜而有志的好青年,备受折磨却行为端庄,这也就更发显出了那班小人的短视无聊和残忍,这如何不让她敬佩,这样的人还是她第一次在生活中碰到的。于是马秀英常常暗中偷点饼饵什么的给朱元璋充饥。朱元璋凭借马秀英的帮助,就这样一天天勉强地混着时光度着岁月。不必说,在朱元璋的心上就有了一份对马秀英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