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修长城,没钱!(第1/4 页)
自那夜之后,朱元璋心中虽时有愧疚与懊悔,但国家大事仍不容他沉溺于个人情感。边疆的烽火频传,北方的游牧民族日益猖獗,长城作为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年久失修的长城早已不堪重负,扩建与加固势在必行。
然而,国库虽丰,却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工程。朱元璋深知,若强行从民间征税,必将引起民怨沸腾,动摇国之根本。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富庶的江南地区,那里商贾云集,财阀遍地,是理想的借款对象。
朱元璋派遣心腹前往江南,意图与各大财阀商议借款事宜。然而,这些财阀们精明异常,他们深知与朝廷打交道的风险。一旦借款无法收回,或是朝廷以此为借口进行打压,他们将损失惨重。因此,当朝廷的使者抵达时,他们纷纷以各种理由婉拒,或推诿拖延,不愿轻易涉足这趟浑水。
其中,以江南首富沈万三最为典型。沈万三家族世代经商,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同时也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他亲自接待了朝廷的使者,一番客套之后,便以“家业庞大,资金分散,难以集中”为由,婉言谢绝了借款的请求。
使者回到京城,将江南财阀们的态度一一禀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怒,他没想到这些商人竟敢如此不识抬举。但转念一想,他也明白,强行借款只会适得其反,必须另寻他策。
朱元璋开始苦思冥想,如何既能筹集到资金,又不至于引起江南财阀们的反感。一日,他在御花园中散步,偶然间看到一群工匠正在修补宫墙,突然灵光一闪,计上心来。
他秘密召见了户部尚书和几位心腹大臣,将自己的计划娓娓道来。原来,他打算采用一种“以工代赈,以商促工”的策略,即通过朝廷的工程项目,吸引江南财阀投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利益保障。
具体而言,就是先宣布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位于江南地区,对当地农业灌溉和防洪具有重大意义。朝廷将公开招标,邀请江南财阀参与竞标。一旦中标,他们不仅需要承担工程费用,还将获得工程周边土地的优先开发权,以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同时,朱元璋还提出,凡参与此工程的财阀,均可优先获得长城扩建项目的借款资格,且借款利率将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一举措,既解决了长城扩建的资金问题,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消息传出后,江南财阀们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既可以向朝廷示好,又可以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经过一番权衡利弊,沈万三等几位大财阀决定联手参与竞标。
竞标过程异常激烈,但最终还是由沈万三家族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他们承诺将投入巨资,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工程周边大片肥沃土地的优先开发权,以及未来十年的税收减免政策。
随着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江南财阀们对朝廷的信任度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与朝廷合作并非全然是坏事,只要能够把握好分寸,完全可以实现双赢。
于是,当朝廷再次提出长城扩建项目的借款请求时,江南财阀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坚决拒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江南财阀将共同出资一部分资金用于长城扩建,同时享受朝廷提供的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
在达成协议后不久,江南地区的几位大财阀,包括沈万三在内,聚集在了一间雅致的会客厅中,商讨如何具体实施与朝廷的合作计划。
沈万三轻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诸位,此番与朝廷的合作,虽非我们本意,但既然木已成舟,便需全力以赴。我沈某不才,愿为诸位打头阵,先行实施那水利工程。”
一位身着华丽锦袍的财阀,李富贵,接口道:“沈兄言之有理,但此事非同小可,我们需得仔细筹谋,以免落入朝廷的圈套。依我之见,我们应先派专人前往实地考察,确保工程的确如朝廷所说,对江南农业有大利。”
另一位财阀,赵文远,点头赞同:“李兄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需与朝廷明确各项条款,尤其是那税收减免和土地开发权,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以免日后生变。”
沈万三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诸位放心,我沈某已派人暗中与户部尚书接触过,对方对于我们的担忧表示理解,并承诺会给予明确的书面保证。至于实地考察,我自会安排得力人手前往,确保万无一失。”
这时,一位较为年轻的财阀,钱进,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