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血溅街头(第1/2 页)
夕阳如少女,含羞轻遮纱。
桥下潺潺,小舟不断,船夫轻轻摇橹,动作娴熟仿佛本就是眼前画卷的一部分。
垂柳倒映河畔,柳丝轻舞,虽柳叶略显枯黄,仍未完全褪去绿意。
河畔旁,永远离不了博弈人,棋盘树下摆,树下又有花。
那朵朵野花也算顽强,在叶黄之际依然绽放,偶有蜜蜂、蝴蝶探访。
“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
若不是童谣浅唱,齐麟还真不知已临近重阳。
再闻茶馆曲悠扬,道出:妇人思儿郎,儿郎远走,只盼重阳归家时。
这是江南丝竹的旋律,轻柔而缠绵,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
可齐麟只在这旋律中顿滞了一下双眸,就又再次举起了手中弓箭。
是的,他欲要在夜幕降临之前射杀一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传旨而回的宫中宦官。
他为何要杀一个本就身残的宦官呢?
要按道理来说,一个宦官也不配让他出手,甚至连正眼瞧一下都不配。
然,这位宦官却又非死不可,且还要死在景都皇城正街上,死在那人流最多的镇北王府前。
至于原因可以说是逾越,却也全因沈安若的一团和气
没错,此次回景都齐麟还是带上了沈安若,但,却不是因为想让沈安若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师母,也不因放心不下沈安若独留北疆。
事实上,齐麟并没有下决定,也压根就没同意过沈安若可以同往。
只是,传旨宦官念完圣旨后,沈安若便主动收拾起了行囊。
而,齐麟之所以不言不阻拦,却又因沈安若的一些言行举止。
——沈安若不仅对前来传旨的宦官甚是有礼,还一脸和气的为其备上了薄礼,更主动邀约传旨宦官可共乘一车返回景都。
——这位传旨宦官自然开心的合不拢嘴,一个宫中的宦官能被堂堂镇北王妃这般礼待,自也忘乎所以,沾沾自喜。
——传旨宦官没意识到自己已逾越,但凡他能多观察一下齐麟的细微表情也不至于非死不可;沈安若也不该和一个宦官一团和气,这只会激怒齐麟,使齐麟确定下沈安若终是稚嫩了些。
齐麟不得不考虑要言传身教一番,这一次要教沈安若的也是怎样与朝堂大臣和宫中宦官相处。
他深知,若不借此教一教沈安若如何做事,即便沈安若日后成了北疆之主也终是无用。
比起要做天下读书人的师母和北疆主宰,沈安若更该先明白自己的身份,要以何种姿态去对待朝廷中人。
现在,齐麟已将利箭瞄上了沈安若,沈安若含笑顾盼,对那尚在车马中的传旨宦官依旧礼数有加。
这画面像是在婉拒传旨宦官相送之意,也像是与那传旨宦官甚是投缘,“难舍难分”。
而这位传旨宦官呢,还算懂得礼数,虽被沈安若拒绝了多次,还是下得车马躬身相送。
沈安若在月华、丹阙、墨影、星烁、海楼以及孤露的陪同下,回身还礼。
然,就在她们还未抬眸之刻,一支利箭已然穿过传旨宦官的胸膛,传旨宦官当即倒下,镇北王府前的围观百姓也惊叫不已,乱成一团。
六大女将第一时间护在沈安若身前,待她们纷纷朝射出利箭的方位看去时,只见妖?立身阁檐,阁檐下的木栏后正是齐麟。
齐麟没有跑,他甚至连手中的长弓都不屑于放下,他就那样站在高处,对着众多百姓绽出着微笑,还不忘挥动着左手。
他当然还会解释一番,不解释一下又怎能驱散百姓的惊恐?
于是,他慢吞吞地下得楼阁,从镇北王府对面的院子中走出,并朝百姓频频拱手,“各位乡亲父老,本王回来了,还请各位勿怪、勿怪呀。本王所杀的乃是一宫中宦官,本王杀他也全因他不懂尊卑、妄自尊大,竟敢与本王的王妃同乘一车而回。本王既已将他当街诛杀,就不再诛灭其九族了。”
一声落,声声起,百姓纷纷议论,还不忘指指点点。
奇怪的是,百姓中竟无一人指责齐麟,反倒都认为是那死去的宦官不识大体,忘了身份。
这结果是齐麟意料之中的,在这座最看重世俗规矩、尊卑有序的景都城里,怕也不会有哪个百姓说齐麟不对。
“一个阉人,居然也敢和镇北王妃平起平坐,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这阉人,怕不是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