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⒁桓龀止晒�尽2还�录��故紫染鸵�鹆四诓恐肮さ暮艽笠饧�0不帐≌��泄夭棵潘婧罂�脊刈⒐啪��诺母闹莆侍狻�2004年9月,安徽省国资委下发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内地市的国资部门对于国企产权转让情况自查。随后,古井集团制定的先期改制方案被有关部门否决,亳州市政府开始全面接手古井集团改制事宜。
领导人寻求官职以及谋求企业改制(姑且不讨论其动机),这样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常常带来很多非正面的因素。实际上,古井贡近年来在王治理下也显得步履蹒跚,净利润从1997年最高的亿元年年下滑。其后上亿元的国债投资损失,再加上随之被曝光的涉及一亿多元的“偷税”风波,古井贡在证券市场上的地位已经节节下降。2005年,古井贡直接变成了*ST古井,古井贡股价也创下了元的低点。
而现在,当王效金在古井贡的未来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古井贡即将面临的是转售与一个和安徽以及古井贡毫无渊源关系的外资公司——其控股股东古井集团100%国有产权转让评标已结束,国际饮料控股有限公司(IBHL)被确定为中标候选人。
其实,古井贡出售的背景,是古井集团多年来所进行的战略调整。古井集团旗下的酒店及旅游业如今已初具规模,此番王效金去职,代之的临时董事长,即是古井酒店集团董事长曹杰。因此,王效金悲剧的背后,也折射出大股东意志和创始人意志的严重分歧。
曾几何时,王曾被誉为“中国酒界第一人”,他在1989年以低价产品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白酒革命”。在最辉煌的时候,古井集团所交利税曾超过亳州市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直到今天,同业仍然肯定,他对酒的生产技术很有研究,在酒的生产和推广方面很有一套。
另外,王也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50岁后,他引入很多在当地罕见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他曾推出“批评与改造”的整风运动,试图在古井推行新的管理模式。他在企业组织机构、人事用工、薪酬、考核、营销战略上进行了调整。他还邀请当时白酒界颇具争议的职业经理人加盟,希望用空降兵的形式来改造古井集团的营销体系。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见效。
或者,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王效金悲剧的演化线路:一个地方企业家,有着良好的专业水平,一度具有灵活的生产和营销水平,但是面对新的竞争,先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后天又偏重于对官职的眷恋,夹杂着对于企业所有权的私心,最后导致企业的正常运营遭遇多重复合压力而走入低谷。
同时,接近退休之年的王效金,也遭遇到了“涉嫌违纪”的最后一击。
王效金式的悲剧会是最后一个吗?情况不容乐观。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孙树华:“破烂王”玩转“空手道”(1)
河南首富孙树华,从拾破烂开始,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就营造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触角伸向众多产业。两年内使产值不到2亿元的华林集团总资产达到了47亿元;孙树华同样创造了另一个“奇迹”,刚登上“河南首富”的排名不到三个月,旗下庞大的产业就几乎全军覆灭,整个集团一夜之间到了崩溃的边缘……
“破烂王”的奋斗史
12岁那年,孙树华一家由淮阳县城迁到了乡村,家中兄弟姐妹7个,孙树华是老三。为求生计,孙树华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他炸油条,卖烧饼,做过小买卖。19岁那年,孙树华开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收破烂,做起了“最没有前途的职业”。他没有想到,走村串户收购废旧塑料的他竟然渐成气候,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王”。
淮阳县是国家棉花生产基地,由于棉花育苗需要塑料地膜遮护,因而废旧农业地膜随处可见,外地厂商常年收购。当时年仅19岁的孙树华看到了其中的利差,他把掘到第一桶金的地点,放到了位于离龙湖不远的淮阳县曹河乡。他以曹河乡为据点,挂靠当地供销社。将从农地里收来的废旧塑料薄膜运到济南、上海一带出售,并且从云南贩回大批的磷肥销售。在1980年代末,这两项生意运转了几年,使孙树华积累了五六十万元自有资金。
5年后,他成为曹河乡供销社的副社长。24岁的孙树华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时任曹河乡乡长的迟新志,他看到孙树华从事的塑料薄膜生意,建议他自己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孙树华告诉他,自有资金不够。这位乡长便做主由乡里的信贷社给他提供了100万元左右的贷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