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桥一战中,日军除战死战伤以外,冻死冻伤的也占相当比例。
原因在于日军缺乏御寒装备。
江桥抗战以前,仙台师团在东北基本上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他们原本以为,黑龙江守军也同样不堪一击,“天兵”一到,立即会四散奔逃,所以根本就没打算要在黑龙江省过冬。
没想到此东北军非彼东北军。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秋天打到冬天,援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愣是没能把马占山怎么样。
这样一来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
日本人打仗,一个重要的死穴就是不重视后勤保障。
在当时的日本部队中,有一句流行语,叫做:辎重兵倘能作战,则铁树也能增加军费(增拨军费为日军最关心话题,故有此说)。在诸兵种里面,辎重兵也就是后勤部队是没什么地位可言的。
在精神原子弹的刺激下,人人都想当前锋去射门,没有谁愿意做不得分的后卫。
其实早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就没少吃后勤不继的亏,死了将近两万人,但十之八九都不是被清军干死的,而是病死、饿死、冻死的。
在这方面,日本人的记性实在很差。
到进入齐齐哈尔之前,当地已是冰天雪地,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这种气候下的野外作战,别说打仗,就是散散步都会被冻趴下一大片。
东北的气候,竟然比马占山的部队还要凶猛,这也是多门不敢继续穷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30章 再战江湖
种种迹象表明,马占山的部队经过江桥一战,并未丧失元气,他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和实力。
马占山自从到了海伦之后,由于声名在外,要求采访他的国内外记者那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不过对于记者们来说,采访名人,绝不是一件好干的差事。
耍大牌那是家常便饭,遇上个别不厚道的,甚至还会关上门躲在阳台后面朝你开黑枪。
不去吧,又交不了差。有的记者被逼得实在没法,只能用“多方采访某君,只是联系不上”或“据信”、“坊间云”这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来进行搪塞,一篇新闻看似拖得老长,其实当事人什么也没说。
记者这饭碗,真的挺不容易端。
再者,马占山的身份有些特殊,此人土匪出身,斗大字识不得几个,场面话估计说不出来,粗话又登不上报纸。那些第一次采访他的记者都觉得很悬,有的甚至把瞎编的文章都事先准备好了,采访就准备只过过场。
令记者们大吃一惊的是,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马将军除了相貌不太威武,与想象中有所区别外,一张嘴却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把记者们都说得一愣一愣的。
马占山还特别懂得记者的心思,不断提供给他们有关于江桥抗战的各种猛料、第一手资料,那是要煽情有煽情,要悲壮有悲壮,要痛快有痛快。
这批没打过仗也没看过打仗的记者个个听得如临其境,如醉如痴。
最重要的是,作为名震中外的“抵抗将军”,马占山没有一点大牌的架子。不管事务多忙,听到记者来了,无论来头大小,他都要挤出时间亲自接待,并奉若上宾,绝不肯随便怠慢一个。
这种思维和意识,绝对是现代得不能再现代了。
通过记者一波接一波的生动报道,马占山的事迹越传越广,越传越神,在全国的威望一时间无人能及,就连以前威风凛凛的蒋介石都被拉下去一大截,私底下对老马是又妒又羡。
见过火的,没见过这么火的。
从表面上看,退守海伦的马占山是要与小日本干到底了,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位顶着“抵抗将军”帽子的英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作为后人,我也不能随意猜测。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很遗憾,马占山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
当关东军派板垣前去劝降,他竟然同意与之进行秘密谈判,而谈判结果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所有人”里面,就包括板垣。
板垣提出,由马占山担任黑龙江省主席,日本划该省为自治区,持无领土要求、不驻军、不干涉内政三项政策,只派日本顾问协助。
马占山——同意了!
对此,板垣本人也大为吃惊,以马占山在江桥的态度,他原本预料谈判将会非常艰难,已经做好了无功而返的准备。
他没想到马占山如此爽快地就答应了,甚至起码的讨价还价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