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言不尽意”。王弼所讲的“言不尽意”,是对儒家经典《周易》所讲的言、象、意的关系的解释。《周易》是古代的占卜书,而占卜是靠卦象来进行的,每一卦都有自己的本意,本意表现在图象上,图象又靠语言来解释。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周易略例.明象》从言与象的关系来看,象是本,言是末,“言”,是用来明“象”的;从象与意的关系来看,意是本,象是末,明“象”是为了得“意”。因此,如果囿于物象和语言,就会舍本逐末:“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周易略例·明象》)言或象只不过是帮助人们得意的工具而已。得了意之后,则可以弃之不顾了。在此,王弼讲“言”不尽意,指出了语言的局限xìng,是认识上的进步。但他将言与意两者完全对立起来,让人“得意忘言”,则又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3)“名教出于自然”的伦理观
为了帮助统治者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王弼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宣扬名教(包括等级制度,伦常秩序和礼乐教化等)是“道”或“无”的产物,是自然派生的。名教出于自然,既抬高了名教地位,论证了名教出于自然的必然xìng和合理xìng,又强调了不要忘记根本而去追求名教的形式。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名教的作用。
王弼认为,“道”或“自然”是仁义礼的本体,如果不明此理,仁义礼这些原本为调节人际关系而设立的道德规范就会走向其反面。故王弼得出结论说:“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注》第三十八章)这就是说,舍本求末,只能导致假仁假义;只有出于大道,出于自然,无所求的道德行为,才是名副其实的仁义礼。可见,为求仁义而行仁义,难免会出现道德虚伪。王弼的玄学调和了儒道思想,这是他与后来的阮籍、嵇康相区别之处。
2.阮籍、嵇康对玄学的发展
(1)“大人先生”醉吟与“广陵散”绝唱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生活在魏晋交替的政治动荡时代,他们不满司马氏的篡位夺权,以老庄之学作为立命的jīng神支柱。
阮籍(公元210_363年),字嗣宗,“容貌环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xìng不羁,而喜怒不形于sè。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rì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据说,阮籍行为怪诞,他常一个人独自驾车外出,任由马自己走,行至路之尽头,才痛哭一场,返回家中。阮籍有一漂亮女儿,晋文帝司马昭yù为其子求婚于阮籍。晋文帝每次派使臣去见阮籍,他都喝得酩酊大醉。阮籍如此醉饮达六十天,使臣终“不得言而止”。阮籍不但狂饮,还喜好女sè。阮籍邻居为一酒肆,酒肆老板的妻子“少妇有美sè”,阮籍经常去喝酒,醉后即毫无顾忌地躺在美妇身旁。阮籍还以超脱世俗的“大人先”生’’自况,作《大人先生传》等弘扬老庄思想。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史称:嵇康年少奇才,好老庄之学,“常修养xìng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嵇康生活与活动的年代,魏国大权已旁落于司马氏家族手中。嵇康对司马氏家族采取不合作态度。好友山涛被任为选官,有意举嵇康代己,嵇康无意仕途,竟十分愤怒,以至写书与山涛绝交。嵇康的另一好友吕安被诬入狱,嵇康为之据理力争,司马氏乘机把嵇康投入大牢并准备处死。太学生三千人上书为其说情,司马氏不许。临刑前,嵇康面不改sè,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时年仅四十岁。主要著作收入《嵇康集》。
(2)“万物一体”的宇宙观
阮籍在《达庄论》中阐发了他的“万物一体”的宇宙观。他说:“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意为天地就是大自然,天地之内包含着万物,此外再也没有别的。天地之间的万物各sè各样,但本质上又是相同的。“升谓之阳,降谓之yīn,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蒸谓之雨,散谓之风,炎谓之火,凝谓之冰,形谓之石,象谓之星,朔谓之朝,晦谓之冥,通谓之川,回谓之渊,平谓之土,积谓之山。在此,阮籍继承了庄子“通天下一气”的观点,指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无非是“一气盛衰”变化的结果。
人与自然也存在着同一的关系:“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