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管理就是分而治之。分而治之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分”,另一方面在于“治”。
如何分,是有效管理的一个关键。失败的管理者要么“不分”,要么“错误的分”。正确的划分要求管理者十分清楚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全部事情,并能够判断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一个部门的问题往往是部门经理不清楚自己部门都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因而把自己和部门内人员的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在公司层面,“分”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公司的产品和产品领域,以及反省和划分公司的客户类别(大客户vs小客户,老客户vs新客户,活跃客户vs沉默客户等)。通常每种划分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最高层面是以客户为主线还是以产品为主线进行划分各有利弊。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通常分比不分好。当公司有一定规模或者徘徊不前的时候,宁可有“错误的分”,也不要“不分”。只有分,公司才能成长;只有分,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只有分,员工才会有成长的空间。
很多管理者之所以不愿把公司或部门“分而治之”的原因是害怕“分而不治”。如何治,是“分而治之”能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大多的管理者走了第一步,却忽略了第二步,这样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如何才能分而“治”之?
“治”的第一个关键在于“分”后的目标管理,在于目标的细分。“治”的第二个关键在于激励机制,在于旨在鼓励员工完成目标的合理激励。“治”的第三个关键在于让所有人都理解,“分”最终的目的不是“分”本身,而是整体,让所有人都关注整体。
管理就是分而治之。如果没有分而治之的管理,60年庆典那样整齐的大场面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没有持续不断的“分而治之”,也不会有不断长大的企业。
�
。。
管理者也应该学习“井冈山精神”
理念、制度、尊重、创新和坚持这些“井冈山精神”元素,都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元素。指导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井冈山精神,也同样是指导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挫败走向成功的方法。
年中是我们易中“抬头看路”(注:总结上半年工作,落实下半年任务)的时候。一晃半年又要过去了;公司的同事建议去北京周边做拓展活动,然后一起研讨公司战略。我突然想起几个去过井冈山的企业家朋友对井冈山之行都赞不绝口,就决定把这次活动放在远离北京的江西井冈山。
带领我们拓展的文老师和接待我们的江西省组织部培训中心黄总为我们设计了非常有意思的“找寻”活动,包括听老红军的后代做报告,走当年红军战士艰难的挑粮小道,观赏令人震撼的大型实景演出,以及爬让我们精疲力竭的笔架山。
贯穿在这些活动之中的是三次绘画,每次绘画的主题都是“我眼中的井冈山”。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我们对井冈山的理解也在逐渐加深,开始对井冈山青山绿水的赞叹越来越多地被红旗、北斗星、火把、叉路和象征困难的高山所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也越来越深地理解了“井冈山精神”。老师布置的最后一道活动题是让大家找到、背诵和默写“井冈山精神”,一行十一个人居然没有人出错。
没有来井冈山之前,我并不理解井冈山为什么那么重要。现在明白了。井冈山是共产党革命武装斗争的起点;在井冈山,共产党第一次有了弱小但完全是自己指挥的武装力量;在秋收起义失败后进行的“三湾改编”中,毛泽东为红军设计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管理和指挥制度;正是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燃遍了中国大地;从井冈山出发,共产党经过了二十二年的坚持,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什么是井冈山精神?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曾经问周围的人。有人回答是“艰苦奋斗”。毛主席说,这一条对,但还要加上两条:一条是“把支部建在连队上”,另一条是建立“士兵委员会”。
什么是井冈山精神?拓展老师给我们的标准答案是*总结的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艰苦奋斗是在讲精神,而精神的来源是信念,是信仰。只有真正的信仰能够支撑一个人在打了败仗、队伍从5000人减少到700人的时候,其跟随者还能想象有一天自己会解放全中国。一个企业也要像一支队伍一样有精神支撑。有信仰的企业才能在遇到困难和跌入低谷的时候不放弃、不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