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朕明白这个道理,然四夷蛮荒之人又有几人能明白呢?这个弃宗弄赞看来还是明白事理的,然其后人呢?朕若不能采取制衡手段,使吐蕃势起遗祸后人,朕心中实在不愿。”
马周心中暗赞李世民深谋远虑。
二人相对沉默了片刻,李世民忽然笑道:“要说贪婪,以熊瞎子最为有趣。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禄东赞巧遇马周 麴文泰启衅西域(7)
朕听说熊瞎子入玉米地掰玉米棒之时,左掌掰下一枚棒子塞到腋下夹住,再用右掌掰下一枚棒子夹到腋下,到了最后,它仅取两枚黍棒,身后却落下了一地。
以人之智力,不该像熊瞎子这样,然一些人号称英武,其攻城略地难挡其锋,其实最后做的还是熊瞎子一般的事。”
马周点点头,叹道:“此为两败俱伤!其攻打之后难得其地,又使当时百姓遭殃,实乃祸害。”
他又语气一转,接着说吐蕃话题:“吐蕃国居于高原之上,那里气候高寒,地广人稀,若行征伐之事,其实太难。
臣又仔细观察过,吐蕃人似乎依恋故土,其对外征战之时,往往大掠一把即回故土,不图谋他国土地。
这一点,弃宗弄赞倒与颉利有些相似。
若从此点来看,我朝似与吐蕃交好,两国勿相侵扰,是为两利。”
“不错,朕明白这个理儿。
以我国之强盛,终朕一生,吐蕃不敢来犯我国,然以后呢?万一有不肖子孙自毁国家,国势渐弱,吐蕃定会来犯边。”
马周心里暗暗叹口气,心想要使千秋万代保持盛世就太难了。
以秦始皇横扫六国之能耐,其满心想着千秋万代皆是自己家人的天下,孰知秦二世当政不久,强大的秦朝即灰飞烟灭,以此为例,现在怎么敢断定身后之事呢?想到这里,马周宽慰道:“陛下定下抚民以静,视华夷为一家之国策,如此传承万代,即可保证祚运长久。
臣以为,陛下要防不肖后辈难,然现在着手制定各项国策,成为定式,使后辈遵之行之,还是可为的。”
李世民沉吟半天,点点头道:“马卿所言,甚是有理。
将各项国策形成定式,使后辈遵之,朕将努力为之。
可是呀,历代圣贤有多少大道哲理,若后代君臣能遵之行之,定能成为大器。
然何以有许多昏君庸臣呢?看来能成大器者,须自身勤谨修养乃成,非是谨守成规即可。
好了,马卿,我们不可扯远了,还是谈谈眼前这个话题。”
马周明白李世民目前所思的非是与吐蕃和亲与否,而是从此点引起的全盘大计。
他就顺着李世民的思路回答道:“陛下是否答应与吐蕃和亲,其实为一种手段。
若不同意和亲,还有其他保持和睦的途径。
总而言之,国家四周能否安定,关键还在于自身是否强盛。
正如魏征所言,中国强盛,则四夷皆安。
国家强盛之后,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征伐不已,而以德化之。
弃宗弄赞以武力称雄高原,现在正是志得意满之时,其有了与我国和亲的心思,就有了以德化之的基础。
只是他现在一门心思与我国和亲,若另寻他途可能要大费周折。”
“是的,此人专注于此,朕岂能不知?将来就是将宗女嫁往吐蕃,也不能走义成公主的老路,一定要寻一个温婉识大体的女儿。
唉,马卿,要说这治国一事,惟邦交事务最为劳神,一着不慎,即容易招致两国交恶。
唐俭这些年来劳心于此,委实不容易。”
“唐俭能操持邦交之事自如,还是陛下宽仁待人的结果。
臣这些日子细究我国的邦交之道,陛下对待异族可谓仁义有加。
异族来归,陛下不强迫其同化,而是顺其自然,此为一;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此为二;不使杂处通婚,此为三;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主信奉,此为四。
如此,中土之文化固然铺开比较迟缓,然终不至于因暴躁冒进而换取异族之深恨。
弃宗弄赞渴慕中土文化,相信德化更能深入其心。”
李世民喜色上脸,赞道:“马卿最知我心!朕处置邦交之道,认为自信最为重要。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是这个道理。
大丈夫立于世上,有了自信即是立身行事的根本。
禄东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