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男人的世界”,产品包括T恤衫、运动服、西服、皮带、皮具、袜带,等 等。 1987年,曾氏承包梅州市的中港合资集团银利来,根据创办该集团的 宗旨,利润全部用于内地。银利来在近年,年盈利1000万元,曾氏全部捐 予梅州的公益事业。 金利来、银利来,神州大地的一对姐妹花。 由于香港劳务成本的上涨,近年来曾氏把生产基地渐向北移,在老家 梅州市兴建大规模的金利来中心。中心占地120亩,设有丝织厂、领带厂、 制衣厂、针织厂、皮具厂、塑料厂、食品厂、化妆品厂,第一期工程完工 后,雇用工人3000名,既解决了部分当地剩余劳力的出路,又活跃了当地 经济。 金利来还大举投资房地产,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拥有
… 页面 160…
物业。曾氏今后会不会像别的厂商那样,靠厂掘金,然后把投资重点压在 地产上?不得而知,但金利来经营多无比已成事实。由于物业的压轴,曾 氏的资产已逾10亿港元。 金利来受惠于内地,更因为曾氏生于斯,长于斯,故对家乡与祖国一 片深情。据《香港风情》李小瑛、刘星的一篇文章: “几年来,曾宪梓在家乡为嘉应大学、东山中学等10多间大中小学校 慷慨解囊,捐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充实了教学设备,设立了教学基金; 并资助兴建了大桥、人行天桥、福利院、治疗中心、足球场等。据统计, 共捐资人民币2600万元,投资了146万美元,此外,在内地其他地方投资人 民币2000多万元。” 曾宪梓在香港是公认的与中方关系密切的人士。十多年来,香港政治 风云变幻,曾宪梓始终站在中国政府一边。 内地移民香港的夏萍小姐,出于对曾宪梓爱国爱家乡的一片敬意,写 了一本《曾宪梓传》,遭部分香港传媒的一致“围剿”,说香港这么多超级 大富豪尚无一纸薄书,曾宪梓竟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 在香港,与港督打得火热,长期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与新华 社香港分社多有一些接触,就有种种风言冷语。 香港的殖民史有100多年,这种现象自然不难理解。随着英方政治势力 的淡出,香港人的观念将会发生变化。在未来的岁月,爱国受家乡的曾宪 梓先生,将会在商界政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图中为香港早年的的士大王胡忠,图右是与他共同生活70多年的太太 江素琛。俩人当年以养猪起家,饱经沧桑,白头偕老。这是俩人于1979年 在钻石婚礼上合切蛋糕。
… 页面 161…
第五十章 东方影都邵逸夫称王称霸 邵氏兄弟,至少创造了中国电影四个第一: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各电影厂之冠;拥有最多的戏院,高峰时达200多家; 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城。邵氏四兄弟中的邵逸夫,50岁时来香港重创基 业,如今腰缠百亿;他先斗电懋,后战嘉禾;美女簇拥,此乐何及?其人 生经历,如同一部惊险而浪漫的影片! 香港电影史 香港电影业起步于1909年,美国布拉斯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在港拍摄短片《瓦 盆伸冤》、《偷烧鸡》。 香港第一部由中国人拍成的故事片,是美资华美影片公司于1913年拍摄的《庄子 试妻》,该片编剧是黎民伟,女主角由黎反串。扇坟使女由黎妻严珊珊饰。严珊珊为 中国第一位女演员。1921年,黎氏等人在中环兴建香港第一间电影院:新世界戏院。 1923年,黎氏等人在铜锣湾成立民新影片公司。1925年,民新迁往上海,在港的短短 两年间,民新拍摄了十多部新闻片和一部古装故事片《胭脂》。 三四十年代,香港电影质量不如上海,但数量上却占优势。80余年来,中国拍摄 了1。4万多部影片,而香港就占了一半,约7000部。香港影业之发达,堪称东方影都。 香港电影,长期是商业性与政治性并存。1937年起,香港衣他的和南迁的电影工作者 拍了大量的抗战片。40年代末,不少电影工作者来港发展(少数在50年代初又回内地), 充实了香港影业的力量。在50—60年代,香港影业左右壁垒分明。左派电影公司有: 袁仰安主持的长城,韩雄飞主持的凤凰;右派电影公司有永华、新华。永华亏损倒闭, 新加坡的陆运涛接管后改电懋。 1957年,邵氏公司由新加坡来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