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1/4 页)
荡意诸挺身上前护住宋昭公,一场生命搏杀当即展开。可是宋昭公亲随毕竟力量单薄,不多时不肯离去的随从和荡意诸、宋昭公都被杀害。
“昏君”宋昭公自愿赴死,不过没人知道,如此昏君对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他只是厌倦了,不愿意反抗,这污浊的阴谋和亲情
华耦回朝报告襄夫人,您的孙子已经奉命被大家一举杀死。这下公子鲍,仁慈的公子鲍终于心满意足登基,踏着哥哥宋昭公的尸体,公子鲍成为了宋文公。
华耦立下大功一件,不料朝贺完毕回家就心痛暴死。估计是畅想自己的美好前途心肌梗塞导致一命呜呼。
宋文公虽然知道荡意诸是为了保护宋昭公而死,但是佩服荡意诸的忠诚,于是命令荡意诸的弟弟荡虺为司马代替华耦的职位,命令公子诚为司城代替荡意诸。如果华耦知道自己费尽心机杀死的荡意诸的弟弟将因此成为自己的继任者,不知道会不会发善心放走荡意诸呢?
宋昭公之所以不抵抗而赴死,是因为觉得从祖母到国人都背叛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赵盾听说宋国发生了弑君篡位的事情,命令荀林父为大将,召集卫国、陈国和郑国军队讨伐宋国。当然赵盾的本意并不是为了维护君主不可动摇的地位,光看他对晋国君侯继位的态度就很明显。赵盾不但违背了自己对晋襄公的承诺,而且在晋国储君继位的事情上几次变换意见,随心所欲,并且直接杀害了晋国两位有继承权的君子。所以赵盾这次讨伐宋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树立晋国霸主的名望和地位。但是这在事实上却是造成了对宋昭公鸣不平的效果。不知道宋昭公知道晋国发四国之兵为自己讨个公道,会不会有些安慰?
宋国也没想到一次国人拥护的更换领导事件引起了众怒,于是赶忙派右师华元带着贿赂重宝去找晋军求和,当然主要说明这次事情,那都是老百姓的意愿啊!
荀林父觉得既然是人家宋国百姓自己愿意的,那就无可厚非了,何况还有这么多财宝能拿。荀林父准备同意宋国的求和。
可是郑穆公当即表示反对,我们这些人不远千里,您一声招呼我们就赶过来,那不就是为了讨伐无道之君吗?如果您同意了宋国的求和,那天下岂不是乱臣贼子的天下了?
可是荀林父说那齐懿公作的事情不是和宋文公一样一样一样的吗?难道咱们宽恕了齐国却死揪着宋国不放不成?何况人家宋国群众运动搞得好,人家百姓都是愿意的。
这话一说郑穆公也没办法了。
人心不古啊!
篡位还有学样的,您看不惯,那您就连宋国和齐国一起收拾了吧!当下荀林父和宋国华元盟誓,承认了宋文公的合法性。
可是郑穆公觉得晋国如此没有立场,贪图贿赂,日后再也没有机会成就霸业了。所以郑穆公暗自和楚国联系,继续做楚国的小弟。起码楚王刚刚继位,还比较有斗志,将来会比较有发展。
晋国知道这件事情也无可奈何。
第十六章 祸祸与反祸祸
齐懿公为人贪财冷酷,睚眦必报。还是在齐桓公在位的时候,公子商人也就是后来的齐懿公与大夫邴原争夺田邑之界,造成经济纠纷。其实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见公子商人没有做领导的气度。您都贵为公子了,谁敢欺负您?假如日后继位,那整个齐国都是您的,您还在乎这点土地?退一步说话,假如您日后不能继位,那争夺这一点土地又有何益呢?可见公子商人目光短浅,心怀天下的人绝对不会如此行事。
齐桓公命令管仲裁决这件经济纠纷案件,管仲自然秉公处理,认为公子商人没有道理,纯属胡搅蛮缠,将土地判给了大夫邴原。这公子商人可就很上了邴原,当然还有管仲。他认为就凭自己的身份,邴原和管仲也不应该和自己为难。
等到谋权夺位成功,公子商人变成了齐懿公,他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齐懿公不顾及管仲在齐国立下的功劳和声望,毫无理由的削减了管仲一半的封邑。而管氏宗族一看齐懿公根本不是讲理的人,担心遭受到更多报复,于是集体出奔楚国,管仲的子孙后来就在楚国出仕。倘若管仲有灵,知道子孙后代还得去自己曾经讨伐过的楚国谋生,一定非常感慨。
至于邴原就更惨了。
等齐懿公继位的时候,邴原已经去世。齐懿公一看,活的也报复不上了,那就想想别的办法吧!齐懿公在田猎的时候特意路过邴原之墓,命令军士将邴原从墓里挖出来,斩断邴原双足。此时邴原之子邴歜随侍左右,齐懿公让邴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