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白夜将盒子打开,一共五个盒子,一共五只莽牯朱蛤,大的有接近两寸,小的只有一寸,这些家伙鼓鼓喉咙,“江昂,江昂”叫着,眼睛含射金光,可怜巴巴地望着白夜。
白夜笑了笑,这些小东西不具有多高的智慧,而且野性难驯,不过对于给它们喂食的人,还存有一点记忆。
从背包里掏出一块风干的肉,白夜撕成小条,一个个放在了石盒里,这些奇异的小蟾蜍便一只只张口吃了起来。
说来,这些毒物们并不只是吃各种有毒的东西,只是它们喜欢有毒的食物,不代表其它的东西它们不可以吃。就像现在,几只莽牯朱蛤吃着肉干,一样的很欢快。
将各种小宠物们都喂食了一遍,白夜背起背包重新出发,他外出有大半年了,该得到的东西都找到了,是时候回去他的基地,开始为以后做准备。
时间在流逝,南宋繁华依旧,君王臣子依然在醉生梦死,希翼国泰民安之间;蒙古帝国仍然强盛,兵锋所至,号称天下无匹,只是此时,忽必烈和他弟弟还在争夺那大汗之位,陷入内斗无法自拔。
而唐州、邓州、蔡州,加上现在的洛阳和许州,整个河南府在慢慢改变,悄悄蛰伏,期待有朝一日,天下皆惊,天地为我而变。
一叶扁舟,逆流而上。一个少年背着一个大包,肩卧一只小蚕,手边拴着一只朱红小蛤蟆,站在舟上,欣赏两岸风景。舟尾,一名艄工划桨,推着小舟前进。这个时代,终究在逆流之中是要变了!
“四年,还有四年,忽必烈会得到最后的王座,而我们将会在这段时间,得到能将你拉下王位的力量。蒙古,大理,南宋!”
少年握了握拳,说了一番艄工听不懂的话,江水依流,一如千百年,这世俗繁华,名臣眷属,封建古旧,终究是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
第三十六章 我回来了
(求推荐,求收藏,觉得合适的朋友,请给予一下支持。谢谢!)
唐州还是那座唐州,位于襄阳以北,许州之南。
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唐州正散发一股青春活力,似乎是睡醒了一般,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有些变化很小,有些变化却十分的惊人。
今天又是一个艳阳天,春天已入末梢,夏日初露头角,早晨的太阳已然有了几分火热,晨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了唐州的种种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局限在唐州,而是在整个河南府地区,这里变得既不同南宋,也不同蒙古,唯一不变的是,住在这儿的人们那越来越浓的笑脸。
清晨阳光铺路,城门开放,来来往往的商旅行人开始逐一检查进城,每一人都按着次序排队,由守在城门的士兵检查,查看是否有带违禁物品,登记信息,方准入城。
没有一只商旅,一个行人抱怨,因为他们习惯了,而且那些士兵不会故意刁难,不收入城费用,只是规定不许带什么东西,查出之后,一概拒绝入内。
曾经,有些人仗着武力和身份要强行进城,甚至打伤了几名士兵,不过很快他们就遭受了惩罚,伤人者被强行拘留,胡闹者施以重惩。
不管你是武林高手,还是达官显贵,在这唐州,似乎没有什么特殊。进城就得遵守规矩,不遵守,自然有办法治理。
那一个自称南宋高官之子的年轻人就被打了二十大板,然后逐出了城外。那名自称黄河狂刀的武者,也被废除一身功夫,像扔一条狗一般扔出了唐州。
于是,以后来的人都汲取了教训,不敢在违背这里的规矩,他们也渐渐发现,这里其实很不错,环境干净优美,商家可以自由开店,普通百姓可以在这里打工,只要安分守己,交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税收,就能在这儿活得很好。
甚至一些在家乡活不下去的人,拖家带口来到了唐州,在这里住了下来。
这个地方不管你是流民,还是乞丐,凡是有一技之长者,来者不拒。无一技之长,也没有事,“官府”会派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就连那些残疾人,也被组织起来编竹筐和背篼。如果是小孩子,只要未到十六岁,全都会被集中起来上学,而且是强制执行,不会给你讲理。
这里的学堂很奇怪,他们招收学生不分男女,不论高贵低贱,只要适龄者,必须读书。就是成年人,也会被定期组织起来,让他们识字。
只是让城里一些人担忧的是,这学校不教四书五经,不教儒家大义,反而教一些杂学,什么武学,什么算术,什么物理,什么化学生物之类。
一些原本来此,想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