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柚�诔こ呛突鹌鳎�蕉妨Υτ谙路绲拿骶�芄缓陀文撩褡迨迪执笾碌奈淞��狻�
但是,修建长城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虽然比之大军出征要节省得多,但还是成为明朝社会的沉重经济负担,而且,长城的存在并不能彻底打消游牧民族劫掠的念头,只是加大了他们劫掠的难度。战争的威胁还一直存在着。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比之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更加依赖自然条件。一旦发生大的天灾,他们除了南下劫掠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维持生存的手段了。而且,游牧民族生产的产品种类较少,他们要想得到其他更丰富的生活用品,只有从农耕民族那里得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就一直存在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主要原因。
古代中国(2)
既然“战”和“守”的方式都不理想,那么,难道这个问题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当然有。而且,更乐于采用这种办法的恰恰不是明朝这边的受害者,而是北边的劫掠者。
1542年,在多次劫掠得手以后,俺答派遣使者到大同向明朝政府表示,希望能开放边境贸易,实行“互市”。使者说,他们南下劫掠,无非是想得到锦帛茶叶等物,可是动手去抢的话,恰恰难以得到这些细软,只能抢到人口和牲畜,偏偏他们那里并不缺人口和牲畜。而且,由于他们的劫掠,边境人民纷纷逃亡,可抢的资财越来越少。再有,虽然游牧民族在武力上占据优势,但出动军马,也是所耗不菲,还要和明军打仗,死伤人员。算来算去,怎么也不如双方互市来得合算,所以,他们诚恳希望和明朝发展边境贸易。
游牧使者的这番话是真心表白。可惜,并没有立即被明政府接受。1542年的使者是个不幸的人。他本是一个和平使者,却被明朝的大同巡抚扣押,并被送往北京处死。双方之间的往来也因此中断了五年。其间又发生了多次入侵。五年后,一个明朝军官被蒙古人擒获。蒙古人对这个俘虏说,谈起抢劫来,对你们危害虽大,我们这边的得益却很小。问题在于你们不允许互市,要不然何必这样打来打去呢?被俘的军官自告奋勇,要为蒙古人游说此事。蒙古人便释放了这名军官,并派了三名使者。这三名使者又被人杀害,因为有人想要拿去请功。蒙古方面却不屈不挠,再次派出使者,仍然希望讲和互市。
这一次,蒙古人的希望在朝廷上得到了讨论。可是,明朝君臣不但不打算讲和,还开始讨论收复河套的计划。蒙古人大怒,发兵攻陷古北口长城,包围了北京,并在河北大肆劫掠。震动了明朝朝野上下。蒙古人撤出以后,朝廷讲和的呼声高涨起来。在皇帝面前的讨论中,著名的忠臣杨继盛慷慨陈词,坚决反对讲和互市,认为和敌方贸易是示弱,是辱国,一定要先报仇雪耻。嘉靖皇帝被杨继盛的慷慨陈词打动,要卷起袖子大干一场。可是,著名的奸臣、大将军仇鸾却站了出来,先卷起了袖子,不过不是准备和蒙古人打一仗,而是卷起袖子把杨继盛大骂了一番:小子连寇都没见过,说得到轻巧!
其他大臣也站在奸臣这一边,主张讲和互市。杨继盛辈的主张被弃置一旁,本人也因仇鸾背后使坏被贬官。开放互市的政策定了下来。原来,所谓“爱国贼”并不是现代产物,而是古已有之。
当然,虽然杨继盛被贬,但“爱国贼”并没有后继无人,互市因此时断时续,停停打打,明朝有时会以各种理由关闭互市,实施贸易禁运,蒙古人则以武力进袭作为报复。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双方对于战与和的利益对比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互市终于稳定下来。1570年,双方达成协议——隆庆和议,正式实现了和平和贸易。“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费省什七”。
军费节省了70%,这只是直接收益,间接的收益则是无法计算的。不但避免了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边境一带由于处于农牧区的分界线,由战争的受害者一下子变成了贸易的受益者。今人玩味不已的“晋商”就是从那时开始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古代中国(3)
明朝的边贸政策为清朝所延续,于是,在清朝的历史上,人们就没有再看到来自北方游牧的边患。相反,蒙古人还成为满族统治者的坚定盟友,“满蒙亲善”。这种特殊关系虽然来自于双方早期的战略合作,但持续的贸易关系无疑也是重要的凝聚因素。贸易创造了和平,贸易创造了友谊。对此,魏源评价说,隆庆和议不仅息明朝边塞五十年之烽燧,且开本朝(指清朝)二百年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