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杂诠膊�骋裁挥腥鲜丁=�胙啻笾�螅�T袄锏钠�蘸苋攘遥�奖ㄒ卜浅6啵�饕�际且恍┙�搅α堪斓模�硗猓�有7嚼此担�ι�叵捣浅G浊校�贤�Ф孕峦�б卜浅H惹椤N胰プ⒉岬氖焙颍�蛭�啻笱��⒉岫际怯糜⑽模�颐切律�伎床欢��际抢贤�Т�盼颐侨プ⒉幔�烊胙�中�4幽鞘笨�迹�抑鸾ソ哟サ揭恍┙�降乃枷耄�渭恿私�阶橹��
2
我入学不久,就有同学发起组织了“新生读书会”,1944年秋天、1945年春天入学的新生都可以参加。我也就参加了。进去之后,看到了很多进步的书报杂志,比方说《新华日报》、《群众》杂志,这都是共产党办的,民主党派办的报纸有《文汇报》,当时成都还有一个《华西日报》。“新生读书会”还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时事问题,特别还讨论过国共的问题,说到抗战就要胜利了,但是内战的危机也就来了。起先我闹不懂,共产党到底对不对呢?通过跟大家一起讨论,开始认识到了国民党的腐败,思想也慢慢转到倾向共产党。在我思想转变过程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以及当时《新民报》著名记者赵超构到了延安之后所写的《延安一月记》都给了我比较大的影响。这些文章让我觉得,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是对的。
抗战胜利以后,曾经被日本人抓起来过的民盟重要成员张东荪从沦陷区来到了成都燕大。张东荪本来就是燕大的教授,他到了成都燕大之后,同学们都很欢迎他,请他讲话,他就讲:中国要民主,要搞联合政府,共产党的主张是对的!外国教授夏仁德也到了成都燕大,他支持学生运动在燕大是非常知名的。除了这些进步教授,我们和成都其他的几个大学还经常联合起来搞一些进步活动,比如说五四的时候,我们就请了张澜在华西坝作了演讲。在那些进步活动当中,有些人牺牲了,我记得有一个叫杨伯凯的人就是在一次活动中牺牲了。同时,西南联大一些教授的讲演,也被燕大的学生做成墙板展览,比如说著名的闻一多的讲演、吴晗的讲演、张奚若的讲演。所有的这些,都是我在中学里无法接触到的。在那种环境中,我的思想豁然开朗,过去是苦闷彷徨的,现在感觉看到了光明之路。
丁磐石:见证成都燕大岁月(2)
3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我高兴得很。但是高兴了没有几天,内战爆发了。下半年,昆明发生了反内战的“一二·一”运动,消息传到了成都,燕大的学生组织起来搞了一次游行,我也参加了,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屠杀学生。从那以后,我的思想就更加坚定了,进而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
当时燕大的地下组织有两个,一个叫做民主青年学会,一个叫创造社,英文名字的缩写是“CT”,起英文名字是为了掩护进步活动。民协当时就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关于创造社,现在有一些争论,但是当时创造社里面有党员,而且起主要作用。当时这两个团体都在新同学里面发展积极分子。我在学校里经常和五六个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也一起办墙报,无形中好像形成了一个小团体,结果参加这两个组织的时候,我们几个被分开了。两个人参加了民协,我和另外三个人,因为创造社拉得厉害,都参加了创造社。可以说,我们几个人从那时候就正式加入了革命组织,成为了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
刚进创造社的时候只是个一般成员,记得当时我们请过梁漱溟、张东荪等人做过讲演,看的东西也比以前多了。当时我和以前的几个同学还是经常在一起看书,我们找《共产党宣言》,但是找不到,结果找到了《国家和革命》,就看,但是也似懂非懂。1946年初,我就开始读辩证唯物论了,当时在四川图书馆里找到一本相关的书,主要讲唯物主义,看了之后,思想上提高了很多。那时候和教授们实际接触并不多,但是像张东荪、夏仁德等教授都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4
抗战胜利之后,燕大开始准备北迁复员,大规模的回迁是从1946年春夏之交开始的。当时的交通还很困难,学校一共分了四批。一批大概三四百人的样子,因为我是第一次出四川,一个人走家中也不放心,干脆就跟学校走。当时的路线是从川北到宝鸡,然后从宝鸡到西安,再从西安到太原,从太原再到北京。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是汽车,中间还坐过大车,前后走了21天。我之前很少离开过四川,这次走出来,一下子看到了许多山水,更主要的感觉是终于从四面皆山的那种闭塞的环境中走出来了。说到这里说点题外话,我们家和巴金家是亲戚,巴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