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恍┌茁�方獠鳌N液苄【椭�廊米诺艿埽�喔��园茁�罚��梦蚁不兜氖俏铱梢酝耆�涤心切┯美窗��茁�返谋ㄖ健8盖准�蚁舶�幢ㄖ剑�罄淳陀幸馐兜卮庸こ�崖抟恍┍ㄖ酱��摇N壹堑糜小豆と巳毡ā贰ⅰ度嗣袢毡ā贰ⅰ督夥湃毡ā贰V饕�际恰豆と巳毡ā罚�夷艽油钒嬉黄��吹阶詈笠话妗R泊幽氖蔽抑�懒送ㄑ逗拖�ⅰMㄑ兑话阌泄适滦裕�揖桶�础5比豢吹米疃嗟氖歉笨�妗S泻艹ひ欢问奔洌�一岚涯切┍ㄖ绞占�岸┢鹄矗�锤丛亩痢D鞘且恢蛛�实奈抟馐兜脑亩痢�
真正的阅读主要集中在1989年至2002年这段时间。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我觉得自己就像干渴的海绵,读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读所能接触的所有文学作品。有一段时间我拼命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1998年我到北京,北京每年的春秋书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或者地坛举办,都会成为我的节日,我要去买很多书。
2003年后因为开始全面接触网络,我才很少再买书看书。地坛书市也去,但只是看看罢了。平常时候像《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服》、《小说选刊》这些刊物我还会在报摊上买。带在身上出差在列车上看,或者在家写作累了才看,算是休闲阅读。
生活中,我好像没有别的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年轻时候(二十多岁)爱读书,主要就是小说类书和一些文学家传记。比如明清小说、三言两拍,以及孙梨、贾平凹的作品等,文学家专记如梁实秋,胡适、李敖等。后来比较常看的书就是《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服》、《小说选刊》。它们对我的写作都很有帮助和借鉴。
一个人30岁前,是拿钱学艺,30岁后是拿艺卖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的小说创作。30岁之前我学习别人写作,比葫芦画瓢,只学到一个外壳,学不到精髓和神的东西。30岁以后,我看别人的东西就很少了,肚子里有自己的东西,我有了自己的写作标准和风格。我要*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精髓和神。
随着阅历和实践不断提高,可能自己的眼界也提高了,所以别人写的许多东西在我眼里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不客气地讲,绝大多数我已经看不上了。比如我到北京图书大厦,看一些人写的小说,觉得不过如此,很多人写得并不如我。有的写得甚至是垃圾。精装封面包装下的文字垃圾,是中国出版业的一种悲哀。
在当今的中国出版界,有一种很怪的现象,那些从事图书出版的人并不懂文学,甚至是不识字的文盲。但他们却可以把作家的书拿来炒作、出版。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作家根本不懂,也没有精力去搞图书出版运营。这样真正好的作品未必能闻世,而出版的所谓精装书其实只是垃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也在浪费读者时间。更可怕的是这些垃圾书正在在毁掉中国读者的口味和中国的的图书市场。
中国文学好作品越来越少了。现代的人都很浮燥,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赚钱。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搞文学。我只少有四五年没有认真读一本文学书了。平常只是上网或者看看报,也就是看看新闻。
写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小小说创作如此,长篇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它无法和别人合作分享。我觉得写作更多的是个人感悟,靠自己对生活的悟性去写作。有些东西是无法向别人学习的,你的东西也是别人无法学习得到的。
创作与科学界的发明创造一样伟大。一部文学作品在你没有创作出来之前,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它的,是你发明创造了它。如果说我对文学创作的评价,我认为一部好作品,就好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伟大。所以,我认为好作家和科学家一样伟大。
4) 说说您最喜欢的一篇或几篇小小说/微型小说作品。
已故著名作家许行先生的《立正》,是小小说的一座丰牌。
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堪称情感类小小说经典。
汪曾琪、冯骥才的小小说,语言都很精准到位,有嚼头。
孙方友的传奇小小说。孙老师是我的河南老乡,第一次见面他竟能一眼认出来我。我的很多作品和孙老师的有些风格相近,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腾刚的异乡人小小说系列,把人性刻画得深入骨髓,给人印象很深。
我还要向国外作家如欧&;#8226;亨利、星新一等大师致敬,他们的作品使我受益非浅。
5) 您最喜欢自己的那一篇或哪几篇作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