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勒饬教鹾��惺裁垂细鸷途啦��
细管胡同并不细,两辆汽车在胡同内相向行驶很从容。胡同里昼夜人来车往,长年累月被推着搡着拉着拽着,陪着焗了红头发的外城劲歌热舞。
一
细管胡同9号,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学家、诗人田汉的故居。大门左侧的墙上,镶嵌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牌子。
故居是一座两进院的四合院,高高的门楼,厚厚的院墙,像一艘躲过打捞的沉船,褪尽了当年漂亮的油彩,但却有如掉光了树叶的虬枝,繁衍出凋残的美丽。
1956年,年近六旬的田汉携妻带子搬到这所房子里居住,随同他一起入住的还有他八十多岁的母亲。田汉漂泊一生,在细管胡同9号抛锚,自此再也没有拉起出航的风帆。
田汉出身农家,与母亲都对过去的乡村生活有着浓浓的依恋。看着院子里的空地,他们就已经提前闻到了农家小院的泥土香气。田汉与母亲一道动手耕耘,在小园子里搭上葡萄架,栽了枣树、梨树等一些果树,田汉的母亲还在葡萄架边种了一些丝瓜。一到秋天,这里就挤满了瓜果的笑脸,朴实的风景在他的心里变成感情的雏形,和着田汉记忆里童年故乡的狗吠和虫鸣,一行行地渗进了他笔下的纸张。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东乡一个普通农家。湖南是中国有名的戏剧之乡,流行湘剧、祁剧、巴陵戏、花鼓戏等多种地方剧种。每到年节吉庆,总有戏班子进村演戏。田汉四五岁时,就迷上了皮影戏,那些由老艺人在幕后操纵的栩栩如生的彩人和小动物让他看得如痴如醉。村子不远处的土地庙里,每年秋收时节上演的娱神“木脑壳”戏,田汉每场不落。
田汉还经常随祖父和外公到家乡的洪山庙、金龙寺去看戏。回到家中他还不停模仿剧中的人物又唱又蹦的,引起了母亲的好奇。
“伢子;今天看哒么子戏咯?”
“《五台会兄》!”
“谁演得最好?”
“扮演杨五郎的二花脸罗元德。”
“戏里说的么子事?”
“杨六郎路过五台山,在庙里夜宿,遇见了多年不见的哥哥杨五郎。五郎有一身好武艺……”
二
田汉故居的门敞开着,院子的地下翻滚着岩浆,零星的火光溅上地表,点燃了历史掖藏在背后的记载,纸张烧了起来,文字活了过来,松动了对一段岁月,和那段岁月的书写者—田汉的捆绑。
走进故居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门内右侧的田汉研究会办公室。
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一堆堆陈旧的资料。这间房子和里头的陈设,让人马上想起废旧报刊收购店,这竟然是田汉研究会办公场所,不知道是他人把田汉的艺术成就无意的疏漏了,还是有意的抛弃了,使整个院子带着一种失衡的滞重感。
最早认识到田汉在民族精神中占何地位的人,是一位知马画马的画家。当徐悲鸿在南京第一次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他慨叹道:
“垂死之病夫偏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乃有田汉之呼声……闻其词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
徐悲鸿客串了一回伯乐,在中国三十年代民族危亡的时刻,识得了田汉这匹千里马。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又是徐悲鸿第一个提议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共和国的代国歌。周恩来赞成,毛泽东同意,政协会议也通过了这一提案。
1934年冬,日寇向平津进逼,国难当头。党领导下的电通影片公司决定拍摄一部以东北沦陷、华北危机为背景的抗日救亡影片。公司把编写剧本的任务交给了田汉。不久《风云儿女》的剧本完成,接着又用他的爱国激情创作了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田 汉—细管里吹出的号角(2)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1982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恢复为国歌。从此,田汉已经不再是一个知名的戏剧学家和诗人,他的名字蒸发了一个民族的颓丧,使一个国家睁开了充血的眼睛,每一个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