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1/4 页)
刘备好人做到底,表示了充分的理解。老小老小,老人有时就跟个小孩子差不多,任性得很。
这样一来,申耽要带去的人就多了。老太太身子不好,身边的贴身侍女、婆子们又都是用惯了的,一个都不能少。
还有,此去南阳,关山千里。老太太担心自己万一有个人什么长啊短的,没孙子送终。
所以,几个孙子、曾孙是一定要跟去的。而为了照顾这些爷,他们的娘和媳妇又全都要跟去……
呼啦啦,老太太一阵点名。申府就空了一大半。
申耽也犯难了。就算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个人也招呼不过来啊。所以,他只好请了不少族人帮忙。好在他是族长,一呼百应,倒也省了不少口舌。
半个月后,申耽就带着一支浩大的队伍,从成都城里鱼贯而出。
见到申府里还是留了一些人的,其余的申氏族人的日子过得和平日无二,刘备很是放心。
一个月后,孟达派人给刘备送来了一封急信。
刘备展开一看,几乎晕厥……这是孟达的辞别信。这丫带着四千人马和申仪一道投奔曹营了。在信里,孟达沉痛的说道,他本为是一心想着跟着刘备行大义、匡扶大汉。无奈,刘备从来就不肯信任他。所以,他被逼的走投无路,只好忍痛而去。又一再声称,他没有带走刘备的一兵一卒。当年,他和法正带着四千人马应刘备入蜀,现在,他依旧带着这四千人马离去。以后,山高水长,望刘备多多珍重。
又被诸葛亮那张乌鸦嘴说中了!刘备缓过气来之后,立马想到要捉那申氏一族。这分明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叛逃行径!
谁知,官兵赶过去一看,早已府去人空。那些留守的申氏族人化整为零,已经溜了个精光。
刘备哭丧着脸去找诸葛亮。
诸葛亮这段时间一直呆在都江堰。这里是成都的主要产粮区。所有的稻田都靠着都江堰灌溉。刘璋父子治蜀几十年,从来就没有好好地治理过都江堰。如今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诸葛亮现在正组织一大帮子人筑堤清淤呢。
听完了刘备的诉说后,诸葛亮明白了他当初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建议当回事儿,这才让孟达等人得逞。
强按住心中的不悦,他果断说道:“为今之计,只有亡羊补牢。请主公速速督促少主收拢人马,提防孟达等人进犯。”
刘备连忙发文布置。
刘封、张飞、马超等人同时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
这一次,又被诸葛亮言中了。孟达等人投奔曹营之后,得到了曹丕的亲自接见。一席长谈之后,曹丕对孟达青睐有加,立马封他一大串的官衔:什么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啦,领新城太守,还把襄阳和樊城交给他驻守。
新官上任三把火。孟侯爷领兵归来,立马纠集申仪一道向刘封开战。
他亲自给刘封写了一封信,指出他这个少主身份尴尬,不要对刘备抱有太大的希望。为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上位铺路,刘备迟早有一天会杀他。所以,他劝刘封不如早下手为强,趁早投降曹营,也算是为自己某一条活路。
刘封当着众将的面,气愤的将锦书撕了个粉碎。还不解恨,他又狠狠的踩上一脚:“呸,无耻之徒。”
使臣色变,正欲起气。
刘封指着他喝道:“来人,给爷拖出去斩了!”
使臣狂呼:“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两边的军士已经一涌而上,立马把他拖了出去。
很快,使臣的头颅就血淋淋的高挂在了军中的旗杆之上。
因为刘封等人准备得很充分,孟达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忍下这口恶气,无功而返。
曹丕接到军报后,对司马懿笑道:“这个子敬(孟达的字)倒是个急性子。”
司马懿只是呵呵轻笑,心里却想着他刚刚发出去的那封信。也不知道黄硕收到了没有?
第230章 信
自从许昌一别之后,司马懿就一直在琢磨是不是有和黄硕合作的可能性。
当时得知她并不赞同诸葛亮而独自回到了草庐的事时,司马懿心里就有了这个设想。只是,那个时候,黄硕心烦意乱。兹事体大,他又没有考虑成熟,这才没有当场说出来。
司马懿蛰伏在曹操身边多年,虽然曹氏父子都很重视他,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的行动可以用艰难二字来形容。
他想蚕食曹家势力,一直缺钱少人。现在,黄硕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