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决定电子所处状态的有n; l; m; s这四个量子数。不同的量子数,决定了电子不同轨道的能量和半径。如果把这个半径看作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那么,n被称为主量子数,它确定了与其打交道的人的主轨道,等同于分类,比如:亲人、朋友、同事、熟人、陌生人等;l是轨道量子数, 确定了同一主轨道上的精细结构,使得同一大类的人群与自己的距离也产生了些许差异,我们可称其为子类,犹如朋友中还分远近,亲人里还有亲疏一样;m是磁量子数,确定了同一精细结构中的超精细结构,反映了同一子类的关系者之间也有细微差异,就犹如同是自家儿女,但依旧有的亲近一些,有的疏远一些;s是自旋量子数,决定了处于同一超精细轨道上电子的两个不同自旋(转动方向)取向,使得即使和自己几乎完全等距离的人也有差异,就如同两个双胞胎孩子,尽管智力、长相、生长环境等都非常相近,还总还存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细微区别,与父母的关系也有差异。
其实这和原子的壳电子的分布特性一样,在同一个精细轨道上不允许存在两个电子(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人际交往之中也不存在与你完全等距离交往的两个人。n; l; m; s四个量子数的组合使得与你交往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距离上,从而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原子结构。
人类社会是由人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而成的。因此,任何人都需要与周边的其他人建立合作与支撑关系。在一个稳定的原子中,电子应该从内向外依次填充到轨道上,这样形成的原子能量最低,最稳定。通常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也是由内向外的,首先是亲子关系,接着是亲属关系和亲密朋友,而后才依次是朋友、同事、熟人……。当有的人内壳出现空位时,外壳的电子就容易向内跃迁。
不同于原子核,人的A、Z值都有一个后天成长的过程,随着人的年龄增长,知识、阅历和社会交往不断增加,人的A、Z值也会不断增大,到了成年后趋于最大值,他对外界的作用场强也趋于稳定。由于人的交际活动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处在不同社交轨道上的人还会像轨道电子一样发生跃迁和退激,甚至电离。
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朋友的更替等等恰似这种过程。受自身Z值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只能同时拥有有限的交往对象,结识新的朋友往往会占据老朋友的轨道。因此,人们总是在不断地结识新朋友、告别老朋友,随着新朋友的到来,与老朋友的交往就会减少。而当一段交往结束,束缚电子将被转化成自由电子,原本很亲密的朋友就慢慢地变得疏远起来。但是人不同于自由电子,人是有记忆的,因此,分开的朋友再次相遇时依旧会想起他们的曾经,并很容易再次回到原先的轨道上去,恢复往日的情谊。
回想起来,我们有多少往日朝夕相处的好朋友现在都已留在了记忆中……
社会交往——碰撞原理
社会是由人、团体、组织、机构等组成的复合体,其内部有有序的部分,也有无序的部分。整个社会的运转,就是人、团体、国家之间的互相作用结果,这种作用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
从物理意义上讲社会交往犹如碰撞,简单的两个对手的交往可以看作是两体碰撞;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就是多体碰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俗称打交道,其实等同于两体之间的相互碰撞,即:
接触就是碰撞,是物体之间最直接、最简单的相互作用方式。
在物理上可利用两球碰撞来研究碰撞行为,通常可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三种形式。
完全弹性碰撞(图1…8):两球发生了一次碰撞后就分开了,彼此有动能和动量的传递,但是,碰撞前后两球保持着动能和动量的守恒,即: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8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台球时球与球的碰撞,几乎可以看作是完全弹性碰撞,当用一个球去击打另一个静止不动的球时,这个球获得能量开始运动,而用来击打的球因将能量全部输出而又静止不动。在生活中,比如甲乙双方做成了一笔生意,一方出钱,一方出物,双方最后互有所得,相当于彼此交换了能量,然后再分开接着去和别人做下一笔生意。这种碰撞,双方只有能量的交换,而没有能量的损失,是一种互利互惠的交往模式。
完全非弹性碰撞(图1…9):两个球体发生了一次相互作用,在碰撞的过程中合成了一体,并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碰撞前后机械能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