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以后,捉刀的意思渐渐转到写文章上来了。
为何买官的钱被称为“铜臭”
在《后汉书?崔烈传》中曾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在东汉时期,三公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崔烈花了五百金买了一个司徒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不管是朝中的人还是市井中的百姓都对才疏学浅、靠花钱买官爵的崔烈议论纷纷。有一天,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钓说:“我当上司徒,别人有什么议论?”崔钓说:“论者嫌其铜臭。”
古代的钱币大多是铜制,铜钱多而发臭,是人们讽刺崔烈花钱买官的行为。后来,人们看到那种只知钻钱眼的市侩习气便总是用“铜臭”一词来加以讽刺。
“师范”一词起于何时?
“师范”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在全国各地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师范性学校。当然,大家也对“师范”的意思很是熟知。可是你知道它最早出现于何时吗?
“师”的名称,其实在夏、商、周时就有了。甲骨文中便有“文师”的字样。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的相同之处便是都特别看重“师”的表率作用。
西汉末年,扬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待的文字记载。扬雄的这句话中明确强调了教师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趣味链接:“模范”一词的来历
“模范”在古代是指铸造金属器物的工具。四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模”和“范”冶铸青铜器了。冶铸时除了原料外,最离不开的就是“模”和“范”。“模”就是实物的样品,“范”就是按“模”的样子做出的铸型。将冶炼出的金属溶液注入“范”内,冷却后就成为与“模”一样的金属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模”和“范”又被人们引申为值得学习或仿效的榜样。
“座右铭”一词的由来你知道吗?
人们在自己灰心丧气的时候总是用座右铭来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死了之后,怀念其功绩的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这个庙堂虽然不是很华丽,但是里面却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装酒的器皿,名叫欹器。这种酒具的特别之处在于当这个器皿是空着的时候,它呈倾斜状;但是如果有液体倒进去,它就会直立起来。
名词杂谈(15)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这个欹器,很是好奇。于是他便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有关这件器皿的知识。管香火的人告诉他名字之后,孔子便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一半,它就直立起来;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齐桓公还活着的时候,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绝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他又接着对学生们说:“其实,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啊!”
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文字的内容包括许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铭”这个词却一直沿用到今天。
“锦标”一词的来历
人们在体育新闻中经常会看到各类锦标赛的召开,那么“锦标”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根据有关学者考证,“锦标”一词,最早使用于唐代,是当时最盛大的体育比赛——竞渡的取胜标志。但是,竞渡这项体育赛事并非在唐朝才有,它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相传为湘江一带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而组织的有关纪念活动。在唐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规定。到了唐代,竞渡则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即在于争夺第一名,比赛的功利性尽显无余。
在唐代,竞渡既然是为了夺取第一名,那么总得有一定的裁定方式。于是人们便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缠绵挂彩,鲜艳夺目的长竿,这个“挂彩”的竹竿被当时的人们叫做“锦标”或者“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于是便成了冠军的代名词。曾有人对其壮阔的场面做了翔实地描写:“一号令,雷鼓而飞,千挠动,万夫呼,闪电流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