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第1/4 页)
楸ā!�
丽达犹豫了一下,出门了。冉妮亚随即站起来就要出门,李德连忙喊叫:“别走。你也听听。”
冉妮亚白了他一眼,边走边说:“既然是情报,也应该让副官们知道知道。”
“去吧去吧。”李德并不看她,低头驱赶苍蝇一般地挥手。心里暗骂,真他妈热糊涂了,连这都不懂,还需要让别人说出来。
鲍曼躺倒在床上,像搁浅的鱼一样大口大口喘气,薇拉用一本书给他扇风,哗啦啦的声音真烦。李德吼道:“别扇了,吵什么吵。”她惊得把书掉到地上。
鲍曼从床上弹起,不无抱怨地望着元首。李德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平静地说:“鲍曼,看样子隆美尔抱怨的是真的。这里的作战条件比北非还糟糕,我们应该看望一下战士们。”
鲍曼反应很快,马上接口道:“为了振奋精神,应该搞个检阅,让作战英勇的部队受到检阅。”
李德迟疑不决地点头。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传来,三军副官们跑来了,空军副官贝洛的短裤穿反了,施蒙特还在扣纽扣,海军副官上衣的纽扣干脆瘸子的屁股——错了扇子了。但丽达与米沙还没来。
丽达走姿优雅地走向警卫住房区,走过拐弯时听到米沙的声音:“**就是实行以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管理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那么**是什么呢?很多人一定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比如有5个人去旅游,4个人想游泳,1个人想打球,那么**的决策一定是去游泳,如果最后的决策是去打球,那就变成zhuanzhi了。
可别忙,当我们把上面的例子稍微改变一下,你就会惊愕地发现,这个‘**’竟然是只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比如5个人中有4人认为1人该死,那么**的决策就是‘合法’地把那个可怜的家伙杀死!
你也许会说,这没什么错啊,如果大家都认为一个人该死,那他怎么可能没罪呢?事实上,**的内涵远非‘大多数’这么简单,所谓**,不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也不是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另外也不要忘了,这个**可不是免费的午餐,你想得到他,是要花钱的。”
丽达不由地停止了脚步,侧耳倾听起来。米达继续滔滔不绝:“我举个例子。1935年5月,在美国华盛顿州,有个叫帕里什的清洁女工被老板解雇了,这本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那年头,‘下岗’的人多了去了,谁又会在乎一个女工的工作问题?
可对于帕里什来说就不算小事了,下岗就意味着没饭吃,没有工资可怎么生活呀?美国这个国家是个契约社会,人人都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因此,帕里什没有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没有找领导诉苦申冤,而是一纸诉状就把自己的雇主——西岸旅馆给告上了法庭。
有趣的是,帕里什并没有说老板解雇非法,她想反正也干不成了,不如拿回点钱才是真的,于是,她依据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最低工资法》,要求西岸旅馆补偿欠她的工资。
根据《最低工资法》规定,雇员最低工资不得低于每周14美元50美分,但帕里什的工资每小时只有25美分,也就是每周不到10美元,远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工作几年算下来,老板一共欠她216美元19美分,这对于一个下岗女工来说也不算小数了,起码能有口饭吃。
听众发出一阵感叹。鲍斯特说:“此事如果发生在德国,先得找劳工阵线和力量源于快乐组织,然后才能向法院申诉。”
鞑靼:“要是在苏联,你还没打算上告,就让克格勃给抓起来了。”
“事情还没结束。这样事情让罗斯福的新政实际上陷于绝境。因为那个老板把《最低工资法》告上了法庭。美国民众认识到,无论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多少美国人,无论罗斯福本人多么的英明、正确,绝对不能把手中的权利交给他,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美国避免了走向zhuanzhi……”米沙俨然变成了政治家。
“干什么呢?元首发火了。”有人在背后说。丽达吓了一大跳,回过头来一看是冉妮亚,满脸的不耐烦。丽达才想起自己的任务。
第13节 斯大林向**求援
“你怎么才来?”元首皱着眉,不知道责怪叫人的人、还是埋怨被叫的人。
丽达与米沙低头盯着自己的脚尖,冉妮亚报告说,他们正在客房里开设“自由**讲坛。”
“什么?”李德还没有明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