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中行说人品不怎么地,但眼光很独到。早在稽粥咽气前,他就已经开始物色下一任领导人。挑来拣去之后,把目光停留在了军臣身上。因为这个人够狠、够辣。然而稽粥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应该另有其人。
一个凶狠彪悍,一个阴险毒辣,这两个家伙为了共同的利益一拍即合。经过一番谋划后,两个人决定内外勾结,联合行动。
具体操作流程并不复杂。
中行说传出单于“口谕”,召集各位带头大哥议事。这些人闷着脑袋跑来后,没见到稽粥,却被军臣“请”了过去,并扣押了起来。
做完这一切后,军臣昂头阔步地迈进大帐,搬张板凳坐在仅剩半条命的稽粥面前,等着他闭眼。
迷迷糊糊的稽粥对身边发生的这一切无可奈何,他本想做一道选择题,可军臣直接给改成了道填空题。稽粥无奈地叹了口气:就你吧,反正都是儿子。
就这样,军臣顺利地成了新一任单于。
虽然名份已定,但有很多人不服气。就军臣这种不地道行为,想都不用就知道里边有猫腻,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很不高兴。
军臣也清楚个中关节,为了端正一些人的态度,统一大家的思想,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匈奴内部。这两年里,该交权的交权,该滚蛋的滚蛋,该归西的归西,他搞的大刀阔斧、有条不紊、绝不含糊。
这一切,都有中行说的一份功劳。可以说他是匈奴人搞阴谋诡计的祖宗。
经过两年努力,军臣将大权收揽于一身,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吼一声:我是真正的老大。
他是个闲不住的家伙,整合了内部资源后,很快就步上汉匈多年的老路上来。汉匈新一轮的争斗势在必然。
要说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毕竟勒紧裤腰带忍了两年多,家里缺米少油现象比较严重,再不出来抢点东西就该揭不开锅了。
公元前158年冬(汉文帝后元六年),军臣挥师南下,兵分两路,三万骑突入上郡,三万骑叩击云中。
边关告急的消息传到长安,刘恒很恼火,大冬天也不让人消停。
对刘恒来说,匈奴人的这次南下,可以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他现在一天到晚**,根本没精力去和匈奴人干架。但这架还不得不打,毕竟是人家主动找上的门,自己也没有选择余地。
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
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
将军张武屯兵北地。
就在刘恒拖着病重的身体忙着调兵遣将时,又一个消息传到了长安——匈奴大军临近甘泉宫(秦时称林光宫,汉武帝时重修殿阁,改名甘泉宫,为方便起见,直接按史书记载介绍)。
甘泉宫是秦代离宫,距咸阳城北75公里处。事实上,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宫殿,而是前殿、紫殿、泰时殿等许多宫殿台阁的一个总称。
据传这个地方是“黄帝以来祭天之处”,也是黄帝升仙之所。正因如此,秦代在此找造甘泉宫(林光宫)做为避暑胜地,到汉朝更将很多朝政大事安排这里进行。至汉武帝时,这个地方更是成为仅次于未央宫的重要活动场所。
事实上,甘泉宫并不仅是秦汉时期帝王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它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防御匈奴。
可以翻开地图看看,甘泉山是屏障长安的前哨。秦始皇更是从甘泉至内蒙九原修了个直到,派大军布防,震慑匈奴。到汉朝,它依然发挥着这个功能。
军臣这次一鼓作气把烽火烧到甘泉宫,很是让刘恒接受不了。毕竟这个地方里长安城太近了,照这进度发展下去,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会能惊奇的发现匈奴人在长安的城门口溜达。
经过这一次刺激,刘恒觉得京城防御可有待加强,免得出现异常情况时使自己四处抓瞎。
就在各路汉军纷纷赶赴前线的同时,刘恒也对长安周围的防御工作进行了调整。
事实上,汉朝大军还没开到前线,军臣已带领匈奴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家。他这次行动的目的性很强——抢劫,现在顺利完成了任务,财物、人口、牲畜、粮食……可谓收获颇丰,没必要再和汉朝人纠缠下去了。
这次捕快与土匪之间的较量提前结束,但刘恒的长安布防工作却发生了个小插曲。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
邓通一口气跑到刘恒跟前,强烈谴责申屠嘉的不地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