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为副,傅作义曾是其下总司令,后任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后由蒋介石兼任,顾祝同为副(后任正职);张发奎,陈诚,张治中都曾是其下总司令;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余汉谋为副,后任正职,还取代陈济棠成为广东军政首领,再后为张发奎;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后由李宗仁继任,韩复榘为副;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后由陈诚继任,再后由孙蔚如继任,曾追随杨虎城,也曾赶走了吴佩孚。
‘黄埔的慈母’廖仲恺的被刺,成了许崇智被释兵权的导火索。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事件的发生,蒋介石才得到一个独自掌权的契机,许崇智也因此掉进了历史的泥潭,再也没有崛起过。
在此之前,许崇智在广东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汪精卫、蒋介石、许崇智三权鼎立,国民党右派刺杀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织特别委员会,控制局势,处理廖仲恺案,由此可见,许崇智之实力难为任何派别所忽视。
廖仲恺案之后,蒋介石派人送亲笔信给许崇智,信中说:粤军已有变动,请总司令去上海,暂避一下,由我代为安排整顿。六个月后,再请回来共同主持北伐。
许崇智无可奈何,悄然离粤赴沪。
这一走,标志着许崇智和广东时局永远的脱离开来,也标志着他的军事生涯,从此,画上了一个无奈的省略号。
纵观许崇智的治军历程,最值得肯定的,便是他自始至终都忠于孙中山,甚至有愚忠的嫌疑。
其实,许崇智、蒋介石再加上张静江,三人结为拜把兄弟,感情也一直不错。
不过,蒋介石对许祟智却并不是一味的愚忠,他与许崇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极大的政治野心,而后者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蒋介石在一封私人信函中,提及对许崇智的议论:办事无序,重内轻外。
在这种意识的导向下,蒋介石对许崇智的取而代之成了注定的计划。
许崇智当然也是聪明人,当他看到了蒋介石的力量,已经超越自己的时候,便主动或被动地让出了自己的兵权。
许崇智之部下因为在廖仲恺案中,有重大的嫌疑,许崇智为了避嫌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辞职的申请,要知道,当时许崇智在广州的实力,并不在汪精卫和蒋介石之下,避嫌的原因,则是形势所趋,以权换命而已。
最后,孙传芳受南京国民革命军第一路何应钦军的进击,后与张宗昌联袂到北京,又与张学良拜盟,认张作霖为义父,取消‘五省联军’称号,并提请张作霖就任安国军大元帅,自己任安国军副司令。
蒋介石说:当时只要他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何应钦为了自己取而代之,而戴笠是为了蒋介石的安全。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军委会将所属军队编成国民革命军,黄埔学生军编入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何应钦任师长(周恩来为该师党代表)。
在反对蒋介石中,比何应钦有甚者的是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白崇禧地位仅次于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何应钦,等实力派逼迫蒋介石通电下野,并由他们三人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党务委员。
接着,李宗仁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介石,被推为*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进军湖南,支援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同蒋介石作战。
李宗仁又联合‘南天王’陈济棠反蒋介石,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李宗仁、陈济棠发动反蒋介石事变,成立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陈济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由于广东军队被蒋介石收买,陈济棠被迫下台。无奈,三个臭皮匠等不上一个蒋介石,接着,李宗仁、白崇禧宣布支持由蒋介石领导抗日,遂与蒋介石和解。
后来,奉系将领举行军事会议,特许孙传芳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与该地区冯玉祥军对峙。
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逐级提升,与石友三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
中原大战时,韩复榘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
韩复榘听了‘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的讲学,对他的道德学问很是仰慕,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