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大唐初年,在古项子国地界有一小村,只因村中王姓居多,故村名叫王村。王村南临良田沃土,北依小河潺潺,东面小镇宽衢,西靠青青土山,一条不太宽的马路自东向西横穿小村。因村北就是河堤,堤面甚宽,视野开阔,所以来往行人多沿河堤行走。每逢春日早集,行人来来往往,妪偻提携,好不热闹!站在堤上,极目远望,只见小河蜿蜒东西,不见首尾。堤坡上杂草青青、野花烂漫,绿柳低垂,忽浓忽淡的花香顺着河风飘出老远。真正一个风光旖旎的好去处!从堤上往北望隔河对岸,簇簇绿荫中掩映着又一个小村,名叫冯村。冯村和王村隔河相望,那是一样的民风古朴,风光秀丽。
王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名叫王孝淳。早年曾在山西做官,因年事已高,解甲归田。王孝淳膝下有一爱女,名叫王静儿。年方一十六岁,出落得体若新荷不染泥,神似梨花犹带雨。真个是说不尽的温柔,说不尽的娇媚。这王静儿平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些琴棋书画,刺绣描红。老父家教甚严,只把爱女也教导的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方圆十几里都知道王家有这样一位温柔贤惠的美人,提亲的每每踏破王家门槛。可王静儿眼界甚高,平常人哪能看入眼中。就这样,王静儿依旧在家学习诗文,待字闺中。
再说河对岸冯村,也有一位极有才华之人,名叫冯清源,字三石。年方十八,长的是玉树临风,貌似潘安;诗词歌赋、吹拉弹唱,无所不精。此人家学渊源,其父原是一名教书先生,名叫冯现生,曾给本县的县官老爷之子当过先生,所以在本地威望很高。冯现生对儿子清源寄望很高,希望他将来能功成名就,飞黄腾达,显赫乡里。所以对儿子着意教导,直想让儿子早登榜首。冯清源平时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各种技艺,精益求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加之相貌丰伟,所以提亲的人也是门槛踏平。但冯现生于子期望甚高,寻常人家也是看不上眼。冯清源虽禀家父严训,但自性多情,免不了会和那些多情女子卿卿我我,你侬我侬,所以得了一个“风流才子”的称号。他早听说河南岸有一美女叫王静儿,才貌双全,就有心要会一会她,但王静儿家教甚严,不经常出门,很难能找到机会一近芳泽。这几天附近小镇丁集恰逢古会。会上人山人海,五花八门,农耕商贾,三教九流,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王静儿静极思动,也想到会上游玩一番。就经过父母同意,和丫环萍儿一起准备到会上一游。也是合该成就一番姻缘,冯清源也要到会上游玩。这一去就引出了一番缠绵悱恻、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一日,王静儿早早起床,由使女萍儿伺候着洗漱。你看那王静儿长的花容月貌,美若天仙。真个是:
青丝高挽插黄花,娥眉淡扫柳含烟;
面似满月百无瑕,杏眼樱唇一点丹。
动若飞仙风摆柳,静如处子神肃然;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俱无颜。
王静儿洗漱毕,上身换上一件桃红镶黄边的小棉袄,下身穿一条葱绿的带褶长裙,脚上穿一双绣着鸳鸯戏水的小花鞋。拉着萍儿娉娉婷婷就向着古镇走去。
再说冯清源。他早就约好了一帮朋友准备到会上去玩。这一日,朋友们已经在他的家中聚集完毕,就等着冯清源出来。大家正在客厅里高谈阔论,冯清源从卧室里出来了,大家只觉得眼前一亮,面前多了一个翩翩美少年。只见他:
面如宋玉白无须,貌比潘安飞剑眉;
虎背熊腰身欣长,诗书满腹气自辉。
冯清源头戴蓝色方巾,两条蓝丝带飞在乌黑的长发之间,一件宝蓝长袍罩在身上,腰系一条藏青色的束腰,从上面垂下一条黄丝带,带子中间佩了一块水意氤氲的古玉,整体看来真是玉树临风,温文尔雅。在大家的赞叹声中,冯清源被众人簇拥着兴高彩烈的向古镇跑去。
一路上,说不尽的莺歌燕舞,说不尽的姹紫嫣红。山野乡村的古朴气息弥散在这些少男少女的身上,焕发出青春的朝气。不一会儿,说说笑笑,冯清源一行来到了小镇的古会上。只见会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卖吃的、卖玩的、杂耍的、唱戏的、说书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一群群红男绿女在会上唧唧喳喳,走来走去看热闹。这时,王静儿也来到了会上,但她不喜欢挤攘,就和萍儿来到了一块比较清净的去处,乃是一座小庙院。一是图个清净,一是可以在佛前烧香许愿。正在她和萍儿拐向寺院的时候,恰巧碰到了冯清源。冯清源也想到寺院烧烧香,许许愿,保佑在会上能遇见王静儿。
 ;。。。 ; ;